美英三雄奪醫學獎

二○一九年的諾貝爾獎昨日(7日)起陸續揭曉,當日率先宣布醫學獎得主,由美國癌症學家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及美國醫學家西門扎(Gregg L. Semenza)共享殊榮,表揚他們對細胞如何感知及適應氧氣供應研究的貢獻,並讚揚研究對治療貧血、癌症等疾病有關鍵作用。

發現細胞對氧自調機制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人類早於多個世紀前已知悉氧氣的重要性,動物需要氧氣,將食品轉化成有用的能量,但科學家一直不了解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減少或增加的情況。今年得獎的醫學家發現細胞如何檢測及應對體內氧氣增減,找出分子機制調節基因活動,應對不同程度的氧氣含量。他們亦發現氧氣含量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身體機能,為治療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起關鍵作用。

評審指出因為他們的發現,學術實驗室和藥廠都在致力研發藥物,透過啟動或封鎖感知氧氣的細胞機制,而治療達致不同嚴重程度的疾病。其中於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任職細胞工程學教授的西門扎,發現了缺氧誘導因子-1a(HIF-1a)調控的基因能用於線粒體呼吸,指引細胞對缺氧狀況的特殊反應和心血管系統的變化。

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長佩爾曼在公布得獎名單時,已事先告知三人喜訊,其中凱林和拉特克利夫對獲獎表示高興。凱林表示,當諾貝爾委員會致電告知得獎時,他仍在半夢半醒,因為美國波士頓當時是凌晨四時五十分。他指︰「我知道作為科學家,於清晨五時收到長途電話,有時是十分好的消息。我的心情未能平復,有點不太真實。」

半夢半醒接獲得獎通知

凱林指未計劃如何用該筆獎金,更向委員會發一張自己看記者會直播的自拍照。拉特克利夫其後亦受訪,他稱自己收到委員會的電話時在工作,說:「我創造知識,這是我可以做的,我會繼續工作。」三人將可平分九百萬瑞典克朗(約七百一十六萬港元)獎金。

美國癌症學家凱林

凱林於1957年11月23日生於美國紐約,1979年獲杜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82年在同一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到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實習。凱林早期研究與細胞增殖有關的E2F蛋白,其後研究希佩爾-林道綜合徵等。

英國醫學家拉特克利夫

拉特克利夫於1954年3月14日在英國出生,在1972年入讀劍橋大學,1978年畢業後再赴牛津進修。他的研究領域是分子生物學及細胞學,包括研究紅血球生成素及感知氧氣的細胞分子。

美國醫學家西門扎

西門扎於1956年7月1日生於美國紐約,1974年入讀哈佛大學主修遺傳學,然後到賓夕凡尼亞大學的兒童醫院完成博士研究,1986年到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來成為該校教授。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