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移民依賴政府資助,美國政府周一(12日)宣布,自十月十五日起擴大「公共負擔」的定義,把多項補助計劃納入考慮因素,提高申請移民的門檻,當局有更大權力拒批俗稱綠卡的永久居留權。新例確保政府資源不被濫用,但有針對合法移民之嫌。
「公共負擔」源自一八八二年移民法,在現行法例下,如果領取的政府補助金多於收入一半,則被視作公共負擔,移民局可拒絕發放綠卡。新例實施後,其餘「非現金」性的福利計劃也納入考慮因素,包括醫療補助計劃及食物券。申請人士若於三年內領取一項或以上的公共福利逾一年,即被視作公共負擔。美媒根據國土安全部數字,估計三十八萬二千人受影響。
移民局在新例下,審批綠卡申請時將一併考慮申請者的教育程度、年齡、收入、健康等,確保他們有自給自足的能力。正在美軍服役的人士及其配偶和孩子、難民、或使用緊急醫療服務者則獲豁免;懷孕婦女及未成年人士亦可繼續參與醫療補助計劃。新例同時不設追溯力。
公民和移民局署理局長庫奇內力(Ken Cuccinelli)強調,自給自足是美國古老價值觀,也是美國夢的核心原則,新例為官員及申請者提供更清晰指引。他說:「特朗普政府透過公共負擔規則,加強自給自足及個人責任的原則,確保移民能夠支持自己及在美國取得成就。」
「領福利就無綠卡」的新例頒布後在國內引起廣泛爭議,不少輿論批評它帶有仇恨及具破壞性,目標是打擊移民社區;少數族裔受到嚴重衝擊,他們或為免影響申請移民的資格,被迫放棄多項補貼。紐約市長白思豪及國內多個移民權益組織相繼發表聲明,表示將就此訴諸法律。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