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戰周年埋單計數 中美俱傷 各損1560億

中美即將恢復貿易談判,而昨日是貿易戰開打一周年,美方去年七月六日正式對三百四十億美元(約二千六百五十億港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日本傳媒統計截至今年四月底,中美兩國出口貿易額較開戰前各銳減約二百億美元(約一千五百六十億港元)。報道警告貿易戰影響中美企業供應鏈,全球貿易局面或有重大改變。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後,中方亦祭出多項反制措施。雖然雙方期間多次談判,但在部分關鍵議題仍有分歧,而檢視兩國的貿易數據,就可知貿易戰的影響有多大。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出口量下降14%,減少一百八十億美元(約一千四百億港元),佔對美出口全年貿易額約3%。另一邊廂,美國對華出口量亦縮水38%,貿易額減少二百三十億美元(約一千七百九十億港元),約佔全年對華出口貿易額15%。

華出口美 多為「利基商品」

報道形容美國相比中國,在貿易戰的損失更為慘重,在中國反擊華府、對美國商品加徵關稅後出口就立即減少,去年底美國對華出口已較一年前減少近四十億美元(約三百一十二億港元)。中國對美出口的影響四個月後才浮面,但至今年初亦減逾四十億美元。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表示,中國加徵的關稅針對美國農產品及化石燃料,可改向其他國家購買;相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都是「利基商品」(意即獨有產品),不易用相若價錢從他國購入,包括電路板等工業原料。有企業調整供應鏈,把在中國的生產線轉移至其他國家。

商品成本上升 轉嫁消費者

此外,貿易戰令中美的消費者首當其衝,互徵關稅及打亂生產供應鏈,導致不少消費品的成本上升。美國企業減少購買中國商品,但它們改為向越南、台灣、孟加拉及南韓等亞洲地區的供應商入貨,而這趨勢已維持一年。華府加徵的關稅令多項中國製造的消費品成本上升,包括棒球帽、行李箱、單車、手袋等,部分家用電器零件的售價亦上升。

諾獎得主:特朗普沒有贏

中國今年五月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上升2.7%,創下十五個月以來新高。食品價格大增外,關稅戰亦反映在中國物價上;中國白領愈來愈擔心及懷疑貿易戰如何影響平民的生計。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學者克魯格曼上周四在《紐約時報》撰文,認為總統特朗普沒有贏得貿易戰,美國本身都蒙受損失,也沒有迹象顯示,關稅實現了特朗普迫使其他國家改變政策的假定目標。中國傳媒認為若中美在多數領域達成「零關稅」協議,意味雙方市場形成自由貿易格局,本土企業失去了關稅的保護屏,雙方將在各行業直接競爭。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