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說:晉文公悼忠臣 搞寒食節融入清明

【本報綜合報道】清明節是中國人拜祭祖先的大日子,但大部分人對該傳統節日的歷史不太了解。據指,清明節與春秋時期的寒食節有關。直至宋代,寒食節掃墓的風俗已逐漸融入清明之中,而寒食節亦因而失傳多時。在唐代,清明、寒食兩節更首度被定為法定假期,且有七天之多,不亞於今天的清明節。

放火逼出山害命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晉國,忠臣介子推在晉文公流亡期間,曾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燉成肉湯獻給晉文公,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當晉文公歸國為君後,介子推並無打算爭奪功名,反而攜母歸園田居,隱居綿山中。不過晉文公卻為了逼介子推出山,竟下令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與母親雙雙被大火燒死。

後來晉文公心感悔疚,更下令將清明節前兩天定為寒食節,禁止民眾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思之意。直至宋代後,寒食掃墓等習俗慢慢延至第二日,並融入到清明之中。在唐代,寒食節更獲官方認可,被編入禮典,與清明連在一起,更首次被列入「國家法定假期」,且為期七天。後至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不再是法定假期,惟民眾仍喜歡過清明節,保持掃墓祭祖、踏青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