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體制不改變 學術造假接踵來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成為世界科技大國的同時,學術腐敗也冠絕全球。南京大學對該校教授梁瑩學術不端等違規違紀行為,給予行政記過、取消研究生導師資格、剝奪長江學者稱號等七項處分,幾乎剝奪其所有榮譽資格。

兩個月前,梁瑩被媒體曝光其多篇論文涉嫌抄襲或一稿多投,而她為了掩人耳目,主動要求相關期刊和數據庫將其一百多篇論文刪除,不料欲蓋彌彰,期間又被學生舉報其教學不端,常常早退、吃零食、玩手機、缺課、讓學生幫做私活等。

德不配,枉為師,一個著名的大學教授,其造假行為足以影響眾多學子,而這些抄襲的論文,正是她這些年申請學位、獲得研究經費、入選各項人才計劃的敲門磚,暴露出內地考核評價機制漏洞百出。

論文第一 水分居多

事實上,該醜聞並非近期個案,類似的情況只是學術腐敗冰山一角。例如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一名學者的十一篇論文,就因抄襲行為被國外學術期刊網站撤稿;甚至有教授違背倫理,將胎兒當白老鼠進行基因實驗,遭全世界科學界譴責。

早在幾年前,中國的論文數量就已趕超美國,居世界第一。但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二十年,每年都有學術不端案例曝光,學術抄襲、學術造假、侵佔他人學術成果、偽造學術身份,大多發生於內地重點高校,涉事人多數有教授職稱。

南京大學學者學術不端風波顯示,論文數量目前依然是內地學界評職稱和獎項的依據;而在論文被批量生產的背後,是高度水分化,以及為了追求數量而層出不窮的抄襲造假。如此寬縱的學術環境,導致問題教授、博導層出不窮。

值得關注的是,梁瑩之所以被曝光,是緣於媒體的一篇報道,才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不是學術圈內的自查自糾。這表明高校或學術圈內的監督機制和舉報通道相對閉塞,乃至根本起不到約束和監督的作用。而對於學術造假至今還是鬧大才處理的模式,也是學術造假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本應是一方神聖淨土的學術界卻藏污納垢,有其社會因素。在一切向錢看、向權看風氣的影響下,學術界人心浮躁,作風浮躁,學術良知和道德操守喪失殆盡。表面上學術論文數量世界第一,但大部分毫無價值,科研完全變成了騙取經費、用於個人揮霍的畫皮。大學校園飄蕩着一股腐敗的銅臭味,而不是濃厚的學術氣息,不僅誤人子弟,更誤國誤民。尤其是,學術腐敗已蔓延至整個教育、科研體系,不但嚴重阻礙科研發展,也大大損害國家形象,如果不從考評及監督體制上進行徹底的改革,學術腐敗根本就難以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