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籍異議人士兼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卡舒吉失蹤多時,沙特政府終於承認其在該國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內遇害,儘管尚有眾多疑團未解,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急不及待出面力撐,強調沙特當局的說法「可信」,又指自己傾向對沙特實施「某種形式」的制裁,但不願意取消與沙特的軍售。
沙特當局的最新說法是︰事件中多名疑犯收到要求卡舒吉回國的指示,遂要求對方進入領事館進行討論,惟雙方期間發生口角繼而動武,最終導致卡舒吉死亡。另一方面,沙特當局下令拘捕十八名涉案人士,當中包括王儲薩勒曼的高級顧問阿西里少將,以及另外三名情報部門高層。至於王儲本人,不僅不在調查範圍之列,反而親自領銜改革國內情報機關並釐清其權限,防止事件重演,大有貫徹其「改革派」形象、將「壞事變好事」的架勢。
問題是,「打鬥」說本身疑點多多,難以服眾。最簡單一點︰卡氏被殺後,遺體如何處理?如果像外界所指那樣,在領事館內被人肢解,則所需的器材從何而來?事實上,連特朗普最堅實的政治盟友、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也斬釘截鐵地表示有關解釋「不可信」。更何況,調查還未開始,被指是「殺人小組」的其中一名成員已遭遇「車禍」身亡,欲蓋彌彰的意味濃得化不開。
值得注意的是,狂人處理今次危機的手法,跟其力撐最高法院大法官卡瓦諾的手法,幾乎如出一轍。面對外界對沙特政府的指控,狂人最初抬出「無罪推定」的原則作擋箭牌,力促土耳其交出證據。等到事情愈來愈對沙特不利,特朗普陣營又採用「人格謀殺」的策略,指稱卡舒吉跟激進組織「穆斯林兄弟會」關係密切(在卡瓦諾的個案中,則是指抗議團體「收錢」),暗示沙特當局動手「事出有因」。
眾所周知,沙特一方面手上有價值逾千億美元的軍火合同,另一方面挾龐大石油儲備,曾揚言華府一旦「來硬的」,油價將飆升至二百美元一桶,在華府投鼠忌器下,狂人所謂「某種形式」制裁,只能是蜻蜓點水,有名無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