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俄羅斯,與俄國總統普京舉行印俄非正式領袖峰會,為強化雙方戰略互惠關係進行磋商。印度此前致力跟中國修補關係,如今又跟俄國加強合作,刻意與華府保持距離,外交上「多邊下注」的意味甚濃。
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政策,連歐盟都驚呼如今的美國「比敵人還可怕」,新德里有自己的算盤,可以理解。事實上,印度與美國保持適當距離,早就有迹可尋。今年二月,印度與美國的「死敵」伊朗達成在反恐、打擊販毒等領域加強合作的協議,伊朗將東部恰赫巴哈爾港部分營運權租予印度。恰赫巴哈爾港對印度而言,戰略意義非凡,讓其可避開巴基斯坦,通向中亞以至俄羅斯的經濟能源命脈,而今次莫迪俄國之行的重頭戲之一,正是加強兩國在能源方面的合作。
眾所周知,特朗普上台後致力推動所謂「印太戰略」,拉攏印度擔當圍堵中國的爛頭蟀,但實際上卻是口惠而實不至。如果說奧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和TPP戰略是將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相結合,則特朗普的印太戰略是純粹以地緣政治為主軸,正如《紐約時報》社論批評,印太戰略空洞且沒有經費來源,相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及亞投行,一出手就是一萬億美元,哪個更具吸引力,不言而喻。
無獨有偶,印太戰略的另一要角日本,亦跟中國改善關係,總理李克強訪日獲高規格接待,雙方簽署多份合作協議。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跟隨美國這位「大佬」,必須給予巨額「保護費」,大破慳囊購買美式軍火,但是華府在打貿易戰的時候卻不會顧念「主顧」之情,入口鋼、鋁材徵收懲罰性關稅,印、日同樣無法幸免。當美國的「盟友」,半點好處撈不到,卻被對方當提款機,是可忍孰不可忍!談到「保護費」,印度的武器採購量佔全球軍火貿易一成多,本身有很大的叫價能力,自然不甘心讓美國予取予求。
特朗普以為美國可以隻手遮天,妄圖透過單對單交手逐個擊破,結果是親手將盟友推向敵人一邊,可謂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