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穿梭損北大科研

北京地鐵四號線列車穿梭時振動所引發的「蝴蝶效應」,竟造成北京大學內總值十一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精密儀器中,有近半受影響;其中有價值數百萬元的電子顯微鏡的顯示屏,因振動變得模糊不清。學者呼籲當局正視問題,否則或會制約國家發展,如核心電子元件,包括晶片、光刻機等許多領域零部件加工。

內媒報道,北京地鐵規模快速增長,至二○二○年可達近千公里,高峰期約千輛列車同時運行;但同時,重逾百噸的列車會變成巨大振動源,振動會擴散至地表並進入建築物內。測試顯示,十多年間北京市離地鐵百米內的地層微振動已提高近十倍。

學者只能半夜做實驗

地鐵運行所引起的微振動強度不算大,但持續時間長,其中低頻振動更會嚴重干擾精密儀器的運作。專家曾進行測量,發現離地鐵百米內地表振動強度,比沒列車通過時提高卅至百倍。

當初地鐵四號線方案公布時,路線緊貼北大東門一路向北,與多個理工科學院及實驗室為鄰,北大反對。最終雙方協商新方案,四號線經過北大的路段會採用最先進的路軌減振技術;惟極度敏感儀器受益不大,部分學者只能在地鐵停運後的半夜做實驗。另地鐵十六號線亦為北大往西搬移三百多米。

有專家認為,北大與地鐵公司之間雖看似是北大獲勝,但「是兩敗俱傷的妥協」,當中十六號線繞道距離不足以完全消除對精密儀器的干擾,亦令地鐵失去吸客作用;而受牽連的還涉及多所學府。除北大外,地鐵十五號線原計劃在清華大學地底穿過,但後者極力反對,十五號線最終只進入校園百二米。

據悉,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城市軌道交通(徵求意見稿)》,並沒提及振動對振動敏感儀器的影響,很多途經科研機構及工業園區的地鐵方案往往欠周詳考慮。而且,並非所有大學都擁有如北大和清大般強大的談判能力,統計至今已有近千所高校直接同意地鐵方案,並要在事後採取其他減振措施,如上海復旦大學、江蘇南京大學等。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