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eID卡取代身份證

內地黑市販賣個人資料猖獗,為此公安部研發新監控技術。北京上星期舉辦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對網絡電子身份標識(eID)的技術進行展示,未來手機SIM卡將植入特殊智能晶片,能夠在不洩露身份資料的前提下,進行在線遠程識別身份,被認為有望取代傳統身份證的功能,但亦惹起變相擴「實名制」範圍的憂慮。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工作人員表示,eID載入手機卡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包括不動產權自助查詢、食藥檢查等方面,eID都將大顯身手。目前eID技術已應用於銀行卡,而內地首個將eID不動產登記項目也將於今年十月在海口運行。

內地傳媒指出,使用搭載了eID的銀行卡或智能手機時,不需要在網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電話、身份證號碼等個人資料,就能方便地進行網上交易。而且網站後台可以在線辨別eID的真偽和有效性,不用再保存用戶的身份資料,有助大幅降低資料被盜用的風險。

據了解,民眾以往辦理業務、申請銀行帳戶等手續時,如要提交傳統身份證資料,需要影印本或手動填寫上傳網絡,如有機構「內鬼」要盜取,只需簡單複製。而內地去年外洩的個人資料達六十五億條,平均每人至少被漏洩五次個人資料。

資料經「加密」 降外洩風險

而eID則是透過資料數碼化「加密」,即使有人取得相關數據,亦要解密才可得到實際資料。換言之,把身份資料數碼化後,再加載在手機SIM卡中,等同全新的在線身份資料驗證方式,官方認為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不過,有意見認為,eID普及後如同更大範圍的「實名制」,公安機關將更輕易監控到民眾的一舉一動,如果沒有相應法規限制官方濫用公權力,恐怕會淪為官方「全民監控」的工具。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