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節氣申非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第十一屆常會,前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會議將評審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本屆常會上,中國也將申報「二十四節氣」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今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總數已達三十七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三十項,包括皮影戲及珠算等。其餘七項被列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將在是次會議為「二十四節氣」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亦反映古代中原氣候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用以指導農事活動,在古時對民眾的衣食住行有重要影響。「二十四節氣」其實是一個統稱,當中包括十二個中氣及十二個節氣,中氣和節氣相間地排列,而每個節氣均含氣候變化、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

二十四節氣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及大寒。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確立的節氣,春分和秋分晝夜平分,夏至晝最長,冬至晝最短。其後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於其他的節氣便以該段季節常見的天氣現象或農業活動而命名,這些節氣某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區的氣候。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