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金融機構爆發離職潮,短短半年之內,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監管機構就有三十多位處級以上官員下海,前往金融機構任職。這些人從原來的監管者,變身為商場的參與者,難免種下官商勾結的禍根。
自從第五代上台之後,對官場進行肅貪整風,出台多項嚴管規定,開始出現官不聊生現象。很多官員原本通過灰色權力撈外快的渠道被切斷,吃飯沒人請,喝酒沒人送,抽煙無人供,出門無專車,那些原本頤指氣使的官員,突然覺得做官索然無味,只有限制沒有享受,只有苦勞沒有功勞。因此,全國近兩年來有上萬公務員離職。
尤其是金融監管機構,原來掌握企業的生死大權,比如證監會系統,其職務的含金量之高,在政府中數一數二,小小處長審批一個上市項目,就敢收上千萬。至於司局長層面,恐怕個個是億萬富翁,但如今加強全方位監督,黑錢無法再收了,工作卻要通宵達旦,內心失去平衡,不如下海一走了之。
事實上,官員離職下海主要有兩類人,一是過去收了很多黑錢,早已解決了財務自由的官員,在東窗事發前溜之大吉,可以實現軟着陸,拿着贓款揮霍餘生;第二類是在位時就利用特權幫助了一些企業,給自己創造了空間與條件。這些人為上市公司開綠燈,為其發展鳴鑼開道,保駕護航,但囿於黨紀國法不敢明目張膽地收取賄賂,只能等到跳槽之後,以員工的身份名正言順地收取延後報酬,這實質上是腐敗期權,亦是變相利益輸送。
監管官員之所以容易被商業公司羅致,並非看中他們的能力,而是他們有廣泛的人脈資源,政府監管部門的官員都是其老部下或者同事,他隨便打個招呼,就可為公司獲得巨大利益,辦到其他公司很難辦到的事。但這不僅有損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也為在任或不在任官員涉貪涉腐鋪就了溫床。
西方國家對公務員離職經商,都有明確的規管,比如經過多年「冷河」,有的不允許涉足曾經監管的行業,但中國這方面的法規卻非常蒼白,即使有一些法規,也沒有真正落實,沒有形成完善的公務員離職審查機制,因而形成中國特色的官商勾結旋轉門。這些年來被捕的不少貪官,許多就是被曾經的同事拉下水的。
另一個角度,公務員離職潮也說明當前公務員待遇出現問題。如果公務員的收入都無法養活家庭,過上體面的生活,他們怎麼可能為人民服務?中國已經是市場經濟社會,公務員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金錢,如果一味讓他們講究奉獻,卻不給他們相應的回報,如何吸納優秀人才從政?公務員離職潮,給當局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