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春秋大改組 自由派一片哀鳴

中共黨內自由派陣營的喉舌《炎黃春秋》日前被大改組,該雜誌社長、總編輯、副社長全部被撤換,由官方派人接管。自由派為此一片哀鳴,認為這不僅是判了雜誌「死刑」,更標誌着「改革已死」。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當局的意識形態「亮劍」已逼近自由派命門。

《炎黃春秋》曾是一本中間偏左的雜誌,主要刊登退休高級官員撰寫的回憶文章,習近平父親習仲勛為此曾題詞「辦得不錯」。但之後這本雜誌由胡耀邦、趙紫陽的舊部所掌握,成為黨內自由派的喉舌,其文章的風向開始轉變為「貶毛捧胡」或「踩鄧抬趙」,刊登毛澤東時代的「失德敗政」。與此同時,還用春秋筆法,臧否當前的熱點問題和政治人物。

在胡溫主政期間,在意識形態方面相對寬鬆,《炎黃春秋》如魚得水,屢屢與中宣部打對台。當時自由派「北有炎黃,南有南周」,引領全國輿論風潮,而《炎黃春秋》着重黨史重評,對官方歷史「拾遺補缺」,顛覆了諸多傳統的黨史觀念,這讓當局深為警惕,認為是宣揚「歷史虛無主義」。

欲亡其黨 先亡其史

第五代上台後,提出意識形態「亮劍」,《炎黃春秋》的掌舵者開始感受到政治壓力,推出胡耀邦的兒子胡德華為副社長,期望以此阻擋中宣部的整肅,同時將習仲勛當年的題詞高懸於大堂,當作「丹書鐵券」式的免死金牌,但最終仍然無法逃過大改組的命運。

習近平曾說「欲亡其黨,先亡其史」,他對「篡改曲解」黨史抱有極大的戒心。作為紅二代,他以捍衞紅色江山、實現民族復興為己任,對顛覆政權及顏色革命充滿警惕,當年蘇聯垮台,關鍵就是人心亂了,人心混亂的原因在於蘇共自身的黨史亂了,自由派雜誌《論據與事實》不斷挖掘蘇共駭人聽聞的「醜事」,使蘇共形象掃地。在習近平看來,《炎黃春秋》目前在中國扮演的角色與《論據與事實》在蘇聯時期扮演的角色相似。

早前《解放軍報》等媒體轉發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龔云一篇文章,稱《炎黃春秋》打着合法的旗幟,假借客觀公正之名,對普通民眾特別是離退休幹部具有很大迷惑性和欺騙性。文章稱,《炎黃春秋》抹黑毛澤東,抹黑英烈,虛無歷史,實際上是把新中國的歷史顛倒過去,為把中國拉回資本主義做輿論準備。這篇文章表面上是個人一家之言,其實是代表當局的看法。

內地自由派一直以「改革派」自詡,但他們的改革方案就是以美為師,改革指導理念就是美式普世價值,這與第五代提出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相距十萬八千里,因此被整肅也就自然而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