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內地「限塑令(即膠袋徵費)」措施實施七年多,但被指名存實亡,每年內地消費塑料逾六千萬噸。法院報刊近日刊文,指在很多消費者看來,膠袋幾毫的成本感受不明顯,而不少超市每年僅出售膠袋,就能賺上千萬元,使「限塑令」淪為「賣塑令」。
報道指,內地節假期間是膠袋使用的高峰期,而「限塑令」實施七年多以來效果並不明顯。統計顯示,全球每年塑料總消費量四億噸,中國就佔了六千萬噸以上。在很多消費者看來,相比便攜的需求,塑料袋幾毛錢的成本感受不明顯。
文中指「限塑令」令行不止,反而讓賣膠袋的賺得盆滿缽滿。表面上看「限塑令」已名存實亡,甚至淪為「賣塑令」,主因在於執法部門失職、違規生產猖獗等,但如果深入思考,還有更深層次原因。
文章認為,膠袋徵費有兩個因素不能不考慮,一是需求價格彈性,彈性小只會增加消費者負擔,卻無法減少用量;二是消費者付費的代償心理,令使用膠袋時更理直氣壯。「限塑令」最大難題是替代品環保購物袋價格太高,平均售三到五元,消費者難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