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發展陷樽頸 外勞考起執政黨

新加坡下周五大選,為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後首場全國性選戰,一一年大選執政人民行動黨遭逢半世紀以來最重大挫敗,面對有餘未盡的在野勢力,加上愈見黯淡的經濟前景,總理李顯龍既想延續經濟發展勢頭,又不能置民間排外情緒於不顧,令對手有機可乘,與輸入外勞爭議密不可分的移民政策是執政黨軟肋。

早前新加坡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李顯龍語重心長表示,今屆大選非但決定未來五年由誰管治新加坡,而且決定未來十五至二十年政府與人民的關係,以至未來半世紀國家路向。李光耀治下,新加坡經濟急速發展,人均收入火箭式上升。儘管被批專制獨裁的家長式管治,令新加坡民眾的言論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在野勢力苦無發展空間,但民眾念在人民行動黨面對內憂外患,仍能在這片細小的土地締造亞洲經濟奇迹,自然對李家為首的執政黨另眼相看。

新加坡得以維持高速經濟增長,除因李光耀高瞻遠矚,集廉潔與效率於一身的管治團隊深得民心,也拜該國敢於駛上增長快線、大舉輸入廉價外勞「壓縮」投資回報期。世上無免費午餐,新加坡人口五百多萬,當中外勞佔一百二十多萬,引入外勞獲取可觀經濟成果背後,埋藏着深不見底的社會經濟問題。

族群衝突 社會添怨

一方面,房屋供應緊張、交通配套和社區設施不足,保護外勞免受剝削的法制存漏洞。另方面,本地人對外勞偏見日益加劇,外勞被邊緣化怨氣與日俱增,損害社會和諧氣氛,公眾秩序也受影響。前年底,新加坡南亞裔聚居地小印度有印度外勞被巴士撞死,觸發四十多年來最嚴重騷亂,新加坡藉輸入外勞維持經濟活力,忽略社會承載力超負荷,或給更激烈族群衝突埋下伏筆,後果可大可小。

新加坡生育率低迷,政府一籌莫展,只好繼續輸入外勞緩解勞動力不足。然而,若執政黨無法提出具說服力措施,以求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兼得,反對派定借題發揮,繼一一年大選後給新加坡政壇投下另一枚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