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發電難淘汰 全球減排現樽頸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年底假法國巴黎召開,下周聯合國和G7分別於德國舉行前期會議,以免○九年哥本哈根大會雷大雨小一幕重演。氣候大會由上而下推動減排,北歐小國挪威則選擇由下而上,擬降低國家主權基金內的煤電投資比重,環保分子盼此舉起到帶頭作用,民間一呼百應,將被視作減排大敵之燃煤發電「餓死」。

挪威未雨綢繆,將出口能源收益撥入主權基金作投資之用,應付退休金支出,規模超過八千億美元,估計與燃煤發電相關投資達一百一十億美元。周三,挪威國會財委會一致通過,若一間公司與燃煤發電相關之投資佔總收入逾三成,挪威主權基金不會再持有其股份,國會下月五日就此表決。

專家小組稱,挪威撤資等於放棄作為股東之影響力,也有人主張沽清所有與燃煤發電有關的股份。挪威財委會選擇中間落墨,「不可佔總收入三成以上」之門檻,正是魔鬼細節所在,實際撤資規模有多大實在難說。

填補產能缺口

挪威撤資行動影響力不容低估,問題是,作為溫室氣體最大單一源頭的燃煤發電,並非話淘汰便可淘汰,環保大國德國處境堪借鏡。

福島核災後,德國隨即宣布放棄核能,計劃在二○三五年前,將再生能源佔總體產能比率提升至介乎五成半到六成。奇怪的是,德國燃煤發電規模未見大減,○八年至今該國境內不斷有新煤電廠落成,去年該國煤炭消耗不減反增。上月,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受訪時承認,往後數年德國仍依賴煤電。

德國全力發展再生能源,反令燃煤發電淘汰速度減慢,原因何在?德國是工業大國,極重視供電穩定,太陽能和風能極不穩定,讓德國「好天斬埋落雨柴」的儲電技術不成熟,遇上電力需求急增,再生能源供應極短缺,難道叫工廠停工?

煤電廠興建和營運成本遠比新型天然氣發電廠為低,若無法取得技術突破,隨着再生能源產能比率上升,電力供求斷層必然擴大,煤電廠變成德國推動經濟發展之必需品。挪威撤資對推動減排起多大作用,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