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僵局十二年的伊朗核問題,在中東局勢紛亂之際取得突破,伊朗與六國周四達成框架協議,同意縮減核活動規模,換取歐美逐步解除制裁。美方形容是歷史性協議,但警告伊朗不要出爾反爾。以色列狠批協議是歷史性錯誤,對世界構成嚴重危險,威脅以國存亡。外界認為,達成框架協議有利地區穩定,但仍有待今年六月底前達成全面協議。
伊朗、美國、中國、法國、德國、英國、俄羅斯及歐盟代表,經八日在瑞士洛桑馬拉松式會議後達框架協議。協議限期為至少十年,伊朗將減少離心機數量三分之二、十五年內限制生產濃縮鈾等,料令生產核武所需時間由兩至三個月延長至一年。若經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後證明伊朗遵守協議,歐美將逐步解除制裁。
美國總統奧巴馬讚揚達成歷史性框架協議,如能最終落實全面協議,切斷伊朗獲得核武的途徑,將令全球和美國更安全,但警告:「若伊朗耍詐,全世界都知道。」奧巴馬同時安慰以色列,稱和平手段解決核問題是最佳選項,又籲國會不要扼殺這份關乎戰爭與和平的協議。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與奧巴馬通電話,指以這框架為基礎的協議,不但威脅以國存亡,更為伊朗鋪設發展核武之路,增加核擴散及戰爭的風險。內塔尼亞胡又發聲明指,最終達成的全面協議中,伊朗必須承認以色列存在的權利。以國政府發言人批評,協議極之危險,因為它容許伊朗研發更新更好的離心機。
中國外長王毅歡迎達成框架協議,呼籲各方珍惜迄今取得的成果,積累更多有利條件,達成最終全面協議。伊朗外長扎里夫強調,伊朗將縮減而非終止鈾濃縮,又指伊美兩國仍存重大分歧。伊朗總統魯哈尼指達成框架協議,為伊朗與國際社會關係揭開新一頁。另外有迹象顯示,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將支持這項協議。德國和法國外長態度謹慎,警告無人能保證最終會成功,現時慶祝是言之過早。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科恩形容協議不完美但必要,指在現時支離破碎的中東亂局,達成核協議是美國和西方的當務之急,而美國在打擊極端回教組織「伊斯蘭國」(IS)上需伊朗合作。故在漫長的談判後,取得了非理想但實際的結果,好過開戰加劇中東暴力衝突。
˙除納坦茲(Natanz)外,不得再有其他鈾濃縮設施。
˙福爾多(Fordo)地底核子中心將改成核子物理和科技中心,不得有任何可裂變物質。
˙阿拉克(Arak)重水式反應堆須重新設計,不得生產武器等級的鈈,既有的鈈元素儲備將輸出境外。
˙伊朗將限制生產濃縮鈾15年,並同意在這段期間不再興建新鈾濃縮設施。
˙伊朗削減3分之2已安裝的離心機,從約19,000部減至6,104部,只留下第一代機型。未來10年只有5,060部離心機可製濃縮鈾。
˙國際原子能機構有權定期進入伊朗所有核子設施,調查過去和目前的核子活動。
˙一旦國際原子能機構確定伊朗已經採取關鍵行動,美國和歐盟將解除制裁。
2002年8月:伊朗流亡反對派組織揭露伊朗設有秘密鈾濃縮設施
2003年2月:伊朗承認有鈾濃縮設施,但稱只生產供應核電站的低濃縮鈾燃料
2003年10月:伊朗、英國、德國、法國達成《德黑蘭宣言》,伊朗同意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中止一切鈾濃縮活動
2005年8月至9月:《德黑蘭宣言》破裂,伊朗宣稱有權發展核計劃
2006年6月:美國、中國、俄羅斯加入談判,形成六國與伊朗談判的局面
2006年至2010年間: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及採取六項決議,逐步制裁伊朗
2013年3月:美伊雙方官員展開秘密談判
2013年6月:伊朗溫和派總統魯哈尼上台,美伊關係出現曙光
2014年7月:伊朗與六國就達成全面性協議的限期屆滿,限期最終推遲至2015年6月底
2015年4月2日:伊朗與六國就限制伊朗發展核武達成框架協議,將着手草擬最終協議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