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霸權邏輯 中國如何應對

美國政客批評中國最近幾年成了時尚,而美國總統涉及中國的言論一般比較謹慎,即使談及,也避免情緒性批評。

不過情況近來似有改變,奧巴馬親自上陣,在兩次受訪中接連狠批中國,堪稱創造美國總統歷史。本月初,他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和歐盟歡迎中國成為遵守國際規範的夥伴,但當中國不守規矩時,美國必須強硬以對,否則中國會得寸進尺。稍後,他在談及伊拉克亂局時,指摘中國只知「搭便車」,而且已經搭了三十年,並表示,「沒有人指望他們做任何事情」,「這也就是為甚麼人們總是看着美國,而不是中國的原因。」

奧巴馬這番話,與其說是對中國的抱怨,不如說充滿輕浮之氣。他將中國貼上「無所作為」,不願承擔國際責任的標籤,嚴重點說,是對中國的污衊,難怪中國輿論嘩然。其實,就連美國自己的媒體也認為言論欠妥,《外交家》雜誌發表文章,狠批奧氏講話。

國際秩序 制約北京

客觀而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力壯大確實是受惠於現有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也即奧巴馬所說的「搭便車」,但事物從來有兩面性,中國在享受好處的同時,也為這一國際秩序的鞏固作出了貢獻。沒有中國廉價的製造和商品,西方國家民眾的生活水平勢必要下降很多,而在這方面的最大受益者恰恰是美國。在金融海嘯中,中國不是落井下石,而是幫助一些國家包括美國穩定國內金融秩序,從危機困境中走出來。

在中國經濟發展起來後,要否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答案無疑是肯定的,而且現在也正為此努力。但正如美國《外交家》文章所說,是否真的願意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對美國來說是個難題,因為責任和領導力是相匹配的,你不可能只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而不給予中國應有的領導權力和地位。以出兵伊拉克為例,假如中國願意,美國也不太可能真的歡迎中國在伊拉克或中東的任何地方有着更為積極的軍事存在,因為那將會挑戰美國在伊拉克以及整個中東的霸主地位。

這個難題正凸顯了現有國際秩序對中國的阻礙,這一秩序在助推中國發展的同時,也對中國形成了很大制約。原因在於,現有秩序是由美國等西方國家塑造和主導,為防止中國發展起來後挑戰和改變這一秩序,西方會千方百計要中國遵守他們制訂的規則,即使對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來說很不合理,否則就是不守規矩,需要美國「強硬以對」,霸權邏輯表露無遺。

毫無疑問,身為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這種輕浮、淺薄的批評,除了貽笑國際之外,對中美關係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