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外訪之旅,能源合作成為重中之重。安倍上周訪俄,對緩和兩國領土糾紛作用有限,惟日本有望擴大對俄國的能源技術和設備出口,強化日俄能源合作關係。數安倍此行最大收穫,莫過他出訪土耳其促成日企拿下價值逾二百億美元的核電站工程合約,這是福島核災爆發以來,日本首度在海外贏得核電工程。
福島核災後,日本本土核能發電幾乎全面停頓,得大幅擴大火力發電規模。棄用核電爭議曠日持久,意味着若安倍經濟學發揮作用,隨着日本經濟開始復甦,本土用電需求持續上升,日本將比以往更依賴從海外進口石化能源。
日本進口的石油,逾五成來自沙特和阿聯酋兩國。安倍訪俄後隨即前往沙特和阿聯酋,動機不言而喻。阿聯酋近年大力發展核電,安倍與該國簽署核能合作協議,圖透過向阿國出口核技術,深化兩國能源合作關係,提升日本能源安全水平。
日企聯同法國企業拿下的土國核電站工程標書,非但金額龐大,而且令安倍得以挺起胸膛,高呼該國核技術重獲國際社會信心。土耳其與日本同樣處於地震活躍帶,面對威力無從估計的地震,核電廠結構再堅固,也可能出現核輻射洩漏。土國總理埃爾多安反對因噎廢食,說:「雖然事故風險無法排除,但我們不會就此停步,正如空難和交通意外難防,我們仍會乘坐飛機和汽車。」
土國發展核電,相信是為了減低對伊朗和俄國石油的依賴,防範伊朗核危機惡化,又或者是俄國以氣傷人。埃氏對擴大核電規模顯得大安主義,潛台詞似乎是,發展核能是沒有選擇中的選擇,這總好過坐以待斃,將國家能源安全假手於人。
這邊廂,福島核災善後工作諸多甩漏,核災尾大不掉;那邊廂,安倍外訪大做核能技術出口生意,各方彷彿全無顧慮到福島核災可能重演,後患無窮。可取代核電的產能模式普及化前,合理之核電安全標準為何,是各方探討人類可持續發展時,無從迴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