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風高浪急之際,內地一名曾參與西沙海戰的戰鬥英雄被報道晚景淒涼,因患病家貧居然淪落街頭打工維生。昔日曾經被鮮花、榮譽包圍,如今卻無人問津,度日如年,對比之強烈,令人感嘆。英雄末路,有誰可憐?國難當頭,誰會挺身?
這位名叫吳先鋒的海戰英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流傳很廣「用槍嚇退越南兵」故事的主角,曾是《解放軍畫報》的封面人物。但如今的吳先鋒不僅默默無聞,而且連醫藥費也無法承擔,景況悲涼,令人神傷。
類似事件並不少見。遼寧一位名叫方玉榮的女工,當年為搶救國家財產,被燒掉耳朵、乳房和腳後跟,身上異體植皮二十多次,其事迹曾入選全國小學課本。然而,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晚景卻異常淒涼, 孤苦伶仃,叫天不應,叫地不靈,鄰居要靠敲牆判斷她是否還活着。
還有,一位曾與毛澤東合照的抗美援越戰鬥英雄,晚年生活潦倒,不得不將當年的合照翻版出售,聊以維生。這位戰鬥英雄的遭遇,讓人想到當年前蘇聯崩潰之後,蹲在莫斯科紅場周邊向外國遊客兜售前朝勳章的蘇聯老軍人,老態龍鍾、身患殘疾,手捧各式各樣的軍功章,任由外國遊客挑選。
閃亮的軍功章,原本是這些老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榮譽證明,最終卻成為遊客的紀念品。為了一口麵包,這些曾經的蘇聯戰鬥英雄們不得不將勳章廉價變賣。對他們來說,國家都垮了,留着勳章還有何用?英雄的淪落,是一個民族的悲劇,也是一個國家的悲劇。
英雄,是時代的產物,也應該是民族的驕傲與國家的形象。但現在的中國,對英雄卻是格外冷淡、格外無情。一個不尊崇英烈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今後,當國家有危險、民族有災難時,還能指望誰挺身而出呢?這些英雄的悲慘遭遇,與其說是他們個人的不幸,還不如說是整個民族的悲哀。
「我愛國家,但國家不愛我」,這是中國人的普遍心聲,「愛國有罪,賣國有獎」更是北京當局的價值信條。那些出生入死、血灑疆場的英雄功臣,往往被當局棄之一邊,而好像香港壹傳媒這種賣國求榮、反中亂港者卻備受呵護,中資機構提供貸款、刊登廣告,極力扶植。「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黑白顛倒,是非不分,最終只能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