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催熟劑蔬果硬起來

山東、安徽、江蘇等地菜農近日被揭發為令蔬果提前上市,給未成熟的蔬果抹上「乙烯利」等化學劑催熟,令蔬果產量更多、賣相更好牟利。業者狡辯,基於市場的「需求」,幾乎全部菜農都使用催熟劑。儘管乙烯利具低毒性,內地也明文限制用量,但農業部門職員坦言,目前並無相關檢測指標。網民怒轟當局執行限制不力,令消費者毫無保障。

內地媒體報道,各地菜農在蔬菜未成熟時,使用名為乙烯利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加速蔬果成熟。外表紅彤彤的番茄捏起來硬梆梆,切開後裏面仍是青綠色,吃起來還未熟。

青瓜使用可增產六成

山東壽光市的菜農普遍使用乙烯利,也有菜農使用「綠直靈」催熟劑,從幼苗時開始注射,每株青瓜要打五至六遍。江蘇有菜農更指,正常生長的青瓜每畝產約五千斤,用催熟劑可達八千斤或以上。菜農直言:「在菜場不用藥的兩三天就發軟、很難賣掉,而用藥的至少能保存五、六天。」

「大家都用這個東西(催熟劑),你如果不用,價格沒有競爭力,消費者不認可,自然就會被市場淘汰。」菜農辯稱使用催熟劑,是因應市場需要。更重要是催熟劑成本便宜,催熟一畝番茄產量約三千斤,能賣五千多元,成本僅需五元。

長期食用損肝腦

專家指出,乙烯利可催熟蔬果,但具刺激性及低毒性,引致流淚及皮膚紅腫,誤服會出現惡心、嘔吐。倘長期食用對大腦、肝、腎等器官有害,呼籲市民將蔬果浸洗十分鐘再進食。

內地○五年發布的《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規定,乙烯利適用於番茄、熱帶及亞熱帶水果、棉籽三類食物,規定每公斤果肉乙烯利殘留量不超過二毫克。但目前「無公害蔬菜」檢測體系中卻無催熟劑的檢測指標,無法判斷催熟劑是否過量使用。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