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南韓海軍日前於釜山作戰司令部舉行「第七機動戰團」建軍儀式,意味着南韓擺脫以北韓作假想敵的傳統沿岸防衞型任務,向「大洋海軍」道路進發。南韓《朝鮮日報》指,「第七機動戰團」的建立反映南韓銳意加強自主防衞能力之餘,也受中日海上軍事實力躍進的影響。南韓積極擴軍是否基於中國崛起,固然值得推敲,而同樣值得留意的是,南韓海軍向大洋進發,也並非單憑採購更多軍艦就可實現。
「第七機動戰團」具備外海作戰能力,平時在朝鮮半島內活動,必要時可擔當海外派遣或海上航道防衞等任務,基本編制包括南韓唯一一艘七千六百噸級神盾驅逐艦「世宗大王號」,以及六艘四千五百噸級驅逐艦,可因應實際情況擴充編制,加入大型運輸艦「獨島號」、P3C反潛機、潛艇及直升機等。
轉型有實際需要
從捍衞海上運輸航道角度出發,南韓從「沿海防禦」轉型為「遠洋防禦」有其實際需要。《朝鮮日報》在社論中指出,南韓境內缺乏天然資源,只能從海外進口,從朝鮮海峽到馬六甲海峽的東、南亞海路堪稱南韓的生命線,南韓使用的戰略物資百分之九十九經此航道進口,南韓出口商品也必須經過這條航道才能到達印度、中東和歐洲地區。而南沙群島主權糾紛、中日圍繞專屬經濟區的爭奪戰和東南亞海盜肆虐等,也威脅到南韓在此一海域的利益。
南韓組建機動戰團是為了控制海權、守護其在東亞海上的利益。早前《朝鮮日報》哀嘆說,南韓海軍力量不但不及日本海上自衞隊一半,甚至連台灣也比不上,但有評論指出,單就技術水平而言,南韓海軍新下水的登陸艦、潛艇和驅逐艦等主戰艦頗為先進,與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海軍並無明顯差距,只是在數量上差距較大。
有分析指,南韓艦艇普遍裝備射程和精度超越美製「魚叉」導彈的國產「海星」反艦導彈,而與中國北海艦隊相比,南韓海軍連較細小的巡邏艦也裝備「海星」導彈,反艦優勢明顯。隨着更多戰艦下水,南韓海軍遠洋作戰能力可望進一步得到提升。不過,有軍事專家指出,南韓沒有海外基地及黃海和東海屬封閉海峽等因素,限制了該國海軍戰略作用,更何況南韓海軍一向以近岸艦隻做主力,短期難望培訓出足夠的專業技術人員,去操控那些先進的艦艇和武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