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海域近日出現近年罕見的大規模紅潮,面積達三百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三分之一個香港,令珠江海域恍如一片死海。專家指引發這次紅潮的是旋溝藻,毒性較弱,但未來幾日天氣有助旋溝藻繁殖,紅潮面積可能向橫琴島至澳門一帶海域擴大,屆時或會危及養殖區。珠海市當局已下令泳灘禁止游泳,又呼籲漁民做好防範措施,以減少損失。
面積300平方公里 工業污染有關
是次紅潮由本月廿六日起出現,珠海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兩日後組織專家調查組往出現紅潮的海域調查,發現由野貍島至灣仔水域均出現紅潮,面積三百平方公里。紅潮呈褐色或深褐色,並以條塊狀或斑塊狀分布。專家化驗分析後,證實紅潮是因旋溝藻過度繁殖引起,並指這次紅潮的爆發速度迅速,面積之大亦屬罕見。
南中國海紅潮學會常務理事江天久表示,紅潮的發生有自然原因,但亦與工業污染有密切關係。他指,引起本次紅潮的旋溝藻屬可引發紅潮的藻類浮游植物,群落呈鏈狀,毒性較弱。在出現紅潮的水域,葉綠素及ph值均偏高,溶解氧指標則較低。
雖然本次紅潮發生的區域主要為非海水養殖區,尚未造成養殖魚類的大量死亡。但有專家指,在未來的數日內,隨着天氣情況變化,或有利於紅潮生物的生長繁殖,紅潮條塊可能向東南方向桂山海域擴散和移動,不排除向西南澳門橫琴島海域擴散,屆時或有可能危及桂山海域、橫琴海域的養殖生物。
江天久解釋,大量紅潮生物集聚魚類鰓部,會造成魚類缺氧窒息死亡。紅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導致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可能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污染海洋環境,破壞正常生態系統。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亦會致死。
專家促遷移水產養殖
專家建議當局指導水產養殖戶遷移、沉放養殖網箱,並根據紅潮毒素情況,採取禁捕、封閉和轉移等措施,以減少漁民損失。珠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已下令密切注意桂山養殖區西北方向近日的水體變化,加強日常監測管理,每日取水樣送珠海市監測中心檢測藻類指標。該中心又要求桂山島和橫琴島附近海域養殖戶做好防範準備,以減少紅潮對養殖生物的危害。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