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貿易戰全面開打 中國成眾矢之的

在全球新一輪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中,中國成為最大受害者。各國紛紛對中國築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給中國的出口製造極大障礙,如果任其蔓延,中國經濟復甦的幼苗很可能中途夭折。

據世貿組織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遭受的反傾銷、反補貼及實施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等貿易救濟調查多達五十八宗,涉案金額超過八十億美元。特別是六月中旬,美國在短短十天內,針對中國鋼鐵產品採取三宗反傾銷調查,歐盟也對中國的鞋和雞肉等等提出了反傾銷訴訟。八月,美國對中國輸美的輪胎徵收懲罰性關稅。

不僅如此,美國對華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還引起其他國家跟風倣效,巴西在本月十日公布了兩項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措施,阿根廷也隨即在九月十一日表示,將對原產於中國的汽車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由於歐美經濟復甦緩慢,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隨着時間的推移,將會愈演愈烈。美國聯合鋼鐵工會主席雷歐‧傑拉德就說過,除了輪胎行業外,他們還關注造紙、玻璃、水泥、鋼材等行業的情況。中國龐大的外向型經濟正面臨着全球狙擊,如果國內的經濟結構調整跟不上,再加上內需啟動不力,外向型經濟很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因此,打破歐美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將成為中國經貿外交當前面臨的重大挑戰。

華府帶頭各國倣效

從當年西方列強敲開中國大門的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本世紀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自由貿易」是歐美國家對華喊得最起勁的四個字,他們在敲開中國的市場大門後,如今卻對中國築起貿易壁壘之牆。而此前在開放國內市場時一直小心翼翼的中國,偏偏現在卻獨自扛着自由貿易大旗。這是歷史的弔詭,也是絕妙的諷刺!

其實,無論貿易自由還是貿易保護,都是歐美國家對付中國的大棒,當他們需要傾銷商品時,就高唱貿易自由,當他們要保護自己的市場時,又高高築起貿易保護之牆。這兩根大棒交替使用,目的都是為了他們自身利益。歐美國家在貿易上採取雙重標準,與其政治、人權領域的雙重標準一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玩得得心應手。

中國要打破貿易保護主義壁壘,擒賊先擒王,應該抓住美國這個最主要的貿易對手,進行報復性的打擊。敢戰方能言和,善鬥才有國威,只有打破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其他國家才不敢對華輕舉妄動,如果美國拿不下,其他國家就可能一擁而上,讓中國無招架之力。

美國總統奧巴馬近期屢屢以國際經濟平衡為藉口,為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尋找理由,中國對此應堅決反對,必要時要將購買美國國債與反對美國貿易保護政策掛鈎,先發制人,讓口蜜腹劍的奧巴馬嘗試一下中國人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