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警惕大運河建設淪為大白象

在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中,投資具有特殊作用,在拉動經濟數據方面見效快,故而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尤其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更是投資的「壓艙石」。遇到經濟疲軟時,基建投資是發揮帶動放大效應的首選。以往,基建投資以「鐵公機」為代表,即鐵路、公路、機場。如今,運河建設正在高調崛起。
8月中旬,廣西湖南聯合調研湘桂運河項目,將打通長江、珠江兩大水系,預計總投資1,500億元(人民幣‧下同)。8月底,湖北省政府會議研究荊漢運河工作,該運河將實現長江中游的截彎取直,投資計劃784億元。而投資700多億元的廣西平陸運河已施工近半,預計2026年完成主體施工。這被譽為新中國第一條通江達海的運河,將實現廣西首府南寧直接通過河道進入北部灣入海,不必再通過珠江繞經鄰省廣東入海。更大規模的浙贛粵運河,總長約2,000公里,造價逾3,000億元。如此集中的大規模運河熱,是前所未有的。事實上,中國在幾年前就提出打造「鐵水公空」多式聯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其中的「水」就包括海運和內河航運。以往水運基建,多是港口為主。交通運輸部制訂的《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打通南北向跨流域水運大通道,建設新大運河」,這為運河熱提供政策依據。
水運具有運能大、成本低、污染少等優勢,就運輸成本而言,水運是鐵路的二分之一、公路的五分之一、空運的二十分之一。隨着國內大循環戰略的不斷抬升,加上拉動經濟增長的GDP考量,運河便成為了新賽道。特別是中西部省份,意圖藉此增強經濟自主性,降低物流成本。廣西方面就測算,平陸運河建設較之經廣東出海,每年可節省運費50多億元。
地方政府 債台高築
但是,關於運河熱的冷思考也在繼續。當前經濟不景氣,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國務院9月份首次向全國人大報告政府債務「帳本」,截至去年末,全國政府法定債務餘額超過70萬億元,其中地方債佔40萬億元。基建投資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也是地方債的主要投向。在當前地方財政緊張的背景下,數百億上千億量級的運河建設,增加了債務負擔隱憂。雖然不少地方聲稱為民企投資基建開綠燈,但由於大環境改善乏力,過去兩年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投資增速在零附近徘徊。
再者,水運固然有運輸成本低的優勢,然而主要適合煤炭、鋼鐵、礦石、工業產品等大宗貨物運輸,需要有龐大的貨運需求來支撐運營,根本上需要經濟基本面來維持。新建運河是新增運力,必然分流既有的鐵路、公路運力。若沒有相應的經濟增量來配套平衡供需,就會陷入重複建設、運能過剩的境地,淪為「大白象」工程。而且與公路、鐵路相比,運河建設會對區域性氣候、水土、物種帶來更大影響,牽動生態甚大,必須謹慎對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