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工業優勢

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生產大國,2023年佔全球的比重達28.4%,相等於美國加上歐盟27國和英國的總和。此外,日韓佔10%,印度佔3.3%。
中國製造業和經濟結構的另一優勢,是行業品種完備。一方面是中國建國以來都深受西方制裁,為求自保,不能依靠國際貿易來互補有無,結果是經濟發展採自力更生政策,一切產品追求自給自足,因而工業門類齊全,對外進口依賴程度低。另一方面,中國工業化一直以來都是堅持擴張,並沒有進行去工業化,不會因利潤、成本因素放棄部分工業的門類與產品,轉為依賴進口來補足和供應,因而中國在舉世擁有最齊全的工業門類,也沒有削弱農業、礦產的發展。
在眾多的工業門類中,也是擁有最完整的生產鏈、供應鏈。即使初始成本較高,一是完整生產鏈提供整體生產的成本效益,不會因個別產品或原材料零部件供應缺乏而產生額外的成本代價;二是規模效益與不同工業門類之間技術發展的協同作用,技術可以跨行業交錯互動互補,並可把創新與發明的應用伸延至其他部門,帶來更大的效益。這是生產的優勢,與金融單純的短期收入、缺少界外效益,大不相同。高利潤率的金融、服務業,並不產生真正的技術進展,徒有高利潤供奢華消費,卻沒法在工業技術提升水平,製造更長期不停演進的收入。
中國當今的優勢正是在工業,和對工業的不斷積極投入。相反,美國、歐盟乃至日本,在工業方面已經落後,只依賴吃老本,連國防工業也遜於中國,戰爭時未必可與中國鬥爭,非戰時貿易戰亦勢必失敗。中國迅速與強硬的貿易反制,用製造業優勢、中國特大市場和眾多冒起新興國家的生產,很容易可用反制打擊生產鏈、供應鏈不完整的歐美,用中國市場排斥歐美產品,用本土生產與新興國家生產替代歐美進口。或許歐美還有個別行業、產品的優越,但沒有不可代替者,也沒有辦法阻止中國進口替代。
國際工業技術進至現時水平,不少生產、技術都可有代替的方法和發展途徑。歐美的再工業化難以推動,中國對之工業的優勢會長期存在。貿易戰只會是歐美弄巧成拙,斷鏈脫鈎不過是自尋死路,一如歐盟捨俄國的低成本能源,以及正欲進行的對俄經濟脫鈎。特朗普對華貿易戰無功而退,歐盟又怎會在貿易戰中打敗中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