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俄應合作

中俄合作,不少人反對,理由是俄羅斯帝國時期,侵佔了清朝中國的不少土地。這樣的理由乍看有理,實則無理。
清朝中國的土地,在邊疆本不是中原政權傳統的領土,一是征戰所得;二是歸附而來。若以歷史上中國政權曾經統治便作為中國固有的領土,要求恢復,可這個歷史因素應怎樣決定?如猶太復國主義者說二、三千年前猶太人曾建國,今天巴勒斯坦便應全歸以色列?明朝中國失去西部不少土地,難道這又證明這些土地不應歸中國,要歸還當地「原來」的游牧民族?但這個「原來」又是甚麼時候的原來?
中國邊疆長期有民族遷徙,在遷徙中形成新的民族,也與中原的漢族雜居通婚,此所以演變成大熔爐式的中華民族。國界的產生主要是歐美帝國主義擴張侵佔土地才出現。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是這個時期的概念,主要是鼓吹民族自主來瓦解多民族多宗教的封建帝國。但如鄂圖曼帝國被民族主義分裂之後,英法等帝國主義卻不容許中東各民族獨立,要求讓它們來託管,讓它們按其利益、政治目的而劃分中東各國的疆界,由此種下中東百年來的宗教與民族動亂。同樣的民族自治原因不可適用於歐美帝國主義國家之內,所以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不能脫離英倫獨立。美國各州也不容與華盛頓分裂自決,更不用說美洲的原居民部族,失去土地與主權,淪為二等民族。
中共建國全面廢除不平等條約,並且陸續與鄰近各國談判邊界。劃分依據的理由並不單純是歷史因素,還有其他,特別是政治考慮。此中一如國際上其他國家相類的談判,沒有簡單通用的公式,主要是由談判來達成妥協。中國不能以弱勢放棄領土,也不能以強勢欺壓,不能採封建帝國方式,更不應倣效歐美帝國主義的侵凌霸道。邊疆不應是敵對分界,陳兵互峙,而應是共同開發,共用成果。
在敵對之時,中國堅持原則,不避衝突,但目的是要轉變敵對,促成和談友好發展。所以中越衝突,中國不強佔越南一寸土地。兩國衝突後,今天還可合作發展,這才是後帝國主義時期的疆界政策,與睦鄰戰略。
中俄因此為何不能在友好條件下於邊疆地區,乃至兩國整體進行雙贏協作,打破帝國主義的圍堵攻擊?中俄協作除了保障亞洲樂土一片,更可給全球示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