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調整教育資源 應對學生減少
中國人有句話,叫做「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筆者原則上非常認同,因為教育是對未來和下一代的投資,故即使政府現時面對嚴重財赤,大部分社會人士都同意不應向教育開刀。但這不等於不應對沿用的資源分配和做法作出檢討及適當調整,以達致善用有限的公共資源,為學生福祉及整體香港發展帶來更大的效益。
少子化日趨嚴重
例如有市民質疑,近年香港少子化日趨嚴重,適齡學童人數持續下跌,為何近幾年政府用於中小學及幼稚園的開支還會大幅增長,至今仍未有顯著回落。教育界的說法是,某間學校的學生減少,不代表其教學支出會減少。亦有不少人覺得,教育界似乎只關注教師職位數目及其薪酬福利不會減少。
最近有教育界人士提出,政府應要求現時每級仍可開足5班的中小學縮減為4班,以紓緩弱勢學校的收生不足和殺校壓力。筆者對此不敢苟同,雖然小班教育原則上是好的,但若縮到一班只有十來個學生,每一個年級都縮剩只有一班,整間學校各級學生加起來都不夠100人,不僅資源未能善用,對學生的全人發展也並不健康,影響其社交與群體生活。
再者,雖然學生人數結構性地減少,部分學校收生仍舊大排長龍,肯定是有其成功和優勝之處。這並不代表所有面對收生不足的學校都是差勁或不夠努力,但家長與學生已作出選擇,當局應對辦得好、受歡迎的學校加以支持,而不是反過來壓制它們,強迫其縮班減收,以拯救一些因種種理由而難以持續的學校。
教師專業的穩定性是重要的,當局應協助被殺校的教師,與面對教師流失的學校做好配對。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要確保學校「被殺」前仍提供良好的教學,以及為有需要轉校的學生做好支援。
此外,雖然整體本地生和跨境學童減少,但本地非華語學生人數近年卻不跌反升,估計是來自生育率普遍較高的南亞裔家庭,他們是香港未來勞動力以至整體發展的一支生力軍。政府表示已投放不少資源,促進少數族裔學生學好中文,融入社會,以及消除主流華人社會對他們的歧視。但不少人都覺得其成效只屬一般,少數族裔從事低收入工作及面對貧窮問題的比率還是偏高。教育局、平機會、民青局等都要再想想辦法,更有效地促進少數族裔人士向上流動,為香港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學生人數減少,除了因為少子化,早前出現的移民潮及海外升學潮也是因素之一。隨着疫情完結,香港社會轉趨穩定,加上多個海外國家先後收緊外來人留學、打工及入籍條件,最近有愈來愈多港人選擇回流。當中較多是在職男士,其子女因為已適應外國的課程和學制,或無法好好運用中文而較難回流,連帶其母親亦被迫繼續留在外國照顧子女。教育局應提供適切的政策措施,鼓勵有意回流的港人舉家回港發展,如同協助其他來港專才一樣。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