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美對華貨徵重稅 搬石砸腳無贏家

美國財長耶倫本月訪華之行,明確提出關注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電動車等廉價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傾銷美國的問題,更不排除會大幅提高華貨關稅云云,大有「先小人後君子」之勢。其實,拜登政府此舉好明顯是出於大選年的政治考量多於經濟考量,實際上數據已說明,向華貨徵高關稅之舉最終是由美國企業來承擔,還會令美國的通脹問題更難解決,對美國經濟而言是得不償失!
不論是美國總統參選人、前總統特朗普,抑或現任拜登政府,都高調指要向中國貨徵收重關稅,好明顯都是乘打「中國牌」爭取選票之便而來。事實上,比如中國電動車,其實目前出口至美國的數量還不多,即使將25%的進口關稅提高,也未必能幫到本地業者;更甚是招來中國反制,即產品在中國熱銷的美國電動車廠或會首當其衝,最終不利美國企業和工人的飯碗,甚至損及美國產業的競爭力。
去年中國對美出口大減逾一成,不再是美國第一大進口國,可見這些年中國深耕非美貿易,如東盟、中東、南美等地,已為製造業重構及中美脫鈎作好部署,故即使美國真的有所行動,大概一切也在預期之內。觀乎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至今中國已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顯見美國以為用關稅可以打壓中國崛起,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反觀,無論是美國商會和獨立學術經濟學家,長期皆認為關稅成本會反噬美國公司,如降低經濟產值、推高消費者物價、加劇通脹等,不能幫助美國解決經濟問題。券商高盛曾估計有效關稅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會直接減少經濟產值0.03%,推動消費者物價漲0.1%,並在一年內拉高通脹率。這顯然與政客們所說的加關稅能保護美國利益有出入,特朗普所指「貿易戰是好事,可以輕鬆取勝」更非事實。
要知道,中國商品能行銷全球,靠的不再是廉價,而是質量,這與中國擁有覆蓋上中下游的完善產業鏈,以及獨特的體制優勢,不無關係。汽車產業朝向電動化是成功的典型案例,未來更會朝向智能化發展,結合智慧城市、物聯網等技術發展,是決定新經濟時代新生活的技術制式。美國圖以關稅打壓中國發展,卻未能化解自身的勞工、製造、上游供應等限制,拖累全球貿易不成,反倒加快全球去美元化進程,結果是收了關稅,卻無法彌補到經濟產值和產業戰略等重大損失。
美國針對中國的所謂「產能過剩」,其實是中國能生產出更具性價比的商品,美國本來應該增加進口並藉此推動本地產業改革提升效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結果是搬石砸腳。更何況,目前中國的電動車、太陽能板、鋰電池等產品佔總出口比重不多,所謂「產能過剩」、「傾銷」之說顯然並不是事實,還莫說去年中美貿易逆差是2010年來最低水平。
美國堅持走貿易保護主義路線,貽害世界,不想被牽連的就得減少與美國的連繫,這是全球去美元化一股動力。諷刺的是,這股力量不是來自敵人中國,而是來自美國本身。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