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歐盟減排帶出新矛盾

新冠肺炎嚴重打擊全球經濟,卻帶來減排的好處,消費項目因疫情全面收縮,溫室碳排放亦大幅下降。「全球碳計劃」年報指出,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下降7%,成為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主要是受疫情打擊,各地都鎖國封城、出入境限制、航機和郵輪停航及禁絕消費活動,根本沒有碳排放的機會。今年全球碳排放量估計破紀錄地減少24億公噸,與二戰結束時全球碳排放量減少9億公噸,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高峰期減少5億公噸的情況相似。

碳排放量減多少,與受疫情打擊的程度成正比,美國減幅最大,達12%,歐盟減11%,印度減9%,中國則是減1.7%。沒有人讚賞這個減排結果,因為面對疫症,人命及經濟損失無法估計,不過,碳減排卻是延續地球生命最重要的工作。

歐盟日前召開針對減排的峰會,達成在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5%,以減低全球暖化。與此同時,聯合國舉行「氣候雄心峰會」在線會議,謀求在科學上做更多保護地球的工作。然而,目標與實際是會出現矛盾的,歐盟各成員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各異,減排工作所能付出的力量亦不同,富裕的英、法、德等國可以引入天然氣,但歐洲不少國家仍然依靠燃煤發電,經濟能力有限而無法大比例改用天然氣,更難以支付昂貴氣價以及敷設天然氣供氣系統的龐大開支,成為歐盟減排目標的絆腳石,更會因為減排工作受壓,影響與成員國的關係。

事實上,減排不應是富裕國家的口號,更不能造成貧窮國家的負擔,要平衡地解決這個矛盾。資源運用可以產生最直接的功能,但又不能由富裕國家斥資或貸款給貧窮的歐盟成員,該組織近期建議歐洲銀行另設綠色銀行,貸款給欠缺能力但期望改用天然氣的國家,配合歐洲整體減排的方向,倒也是可行之策,問題是這類國家為何要再背負另一重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