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類霉菌毒素擴規管 食署被斥早失時機

本港食物安全規管措施滯後,部分含有致癌物及可導致嬰幼兒受害的食物添加劑一直成為漏網之魚,政府昨日終於宣布就《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修訂展開公眾諮詢,食物環境衞生署擬加強對3個範疇、9項物質的規管,涵蓋嬰幼兒食品、奶粉、果仁、蛋糕、餅乾、蘋果汁等。諮詢期為昨日至明年3月15日,預料新規例將在刊憲18個月後生效。議員何俊賢斥當局規管三聚氰胺已錯過了天時,質疑當局在忙於抗疫期間後才後知後覺修改食安法例,擔心立法工作會受影響。

食環署昨日建議,加強對3類霉菌毒素的規管,包括黃曲霉毒素、嘔吐毒素及棒曲霉素;訂立5種有害物質的新標準,包括應用於嬰兒食用配方產品的三聚氰胺、苯並[a]芘及縮水甘油脂肪酸酯。

蘋果腐爛存放過久 棒曲霉素增

黃曲霉毒素是致癌物質,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士的潛在風險極大,鑑於全港有7.2%人口患有此症,署方建議更新現例標準,包括收緊「總黃曲霉毒素」在個別堅果、花生、乾果的最高含量,由現例的每公斤15至20微克,下降至每公斤10至15微克不等,與國際標準接軌。

棒曲霉素則常見於腐爛的蘋果。食安中心留意到近期多宗本地及進口蘋果汁含大量棒曲霉素,認為有機會是疫情導致不少蘋果存放過久才被製成果汁,建議新增標準,規定蘋果汁及有關飲品的棒曲霉素最高含量為每公斤50微克。

三聚氰胺毒奶 12年前已鬧風波

署方亦建議把「部分氫化油」列為違禁物質,此物質常見於人造牛油、酥皮、餅乾、蛋糕等,會影響血液內的膽固醇,提高冠心病的風險。世衞於2018年提出,到2023年在全球食品供應中消除工業生產的反式脂肪酸,其中一個政策就是禁止「部分氫化油」,美國、加拿大等地已相繼實施有關政策。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何俊賢表示,三聚氰胺毒奶事件12年前引起軒然大波,當局去到昨日才建議加入液態配方產品標準,已錯過了修例的天時。雖然「遲到好過冇到」,但今年疫情持續,有頗多議程,該議案有機會排到2022年才實施。當局有必要與議會商討、排好討論的優先次序,並做好推廣工作,確保公眾、議會都能掌握艱澀的科學資訊,以免屆時一拖再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