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醫健寶庫:大腸癌兩主要篩查方法 各有利弊

大腸癌是香港現時最常見的癌症,但部分早期大腸癌和大部分大腸息肉都沒有病徵。一般來說,五十歲或以上沒有病徵的人士, 應考慮定期做大腸癌篩查,美國癌症協會更建議四十五歲以上亦須這麼做,篩查的主要方法包括大便隱血測試和大腸鏡檢查。

隱血測試簡便

大便隱血測試可以檢測到大便中肉眼察覺不到的微量出血。如果發現大便有隱血,醫生會為檢查人士安排大腸鏡作進一步檢查,以確定大便有血的原因。大便測試較為簡單方便,檢查人士只需按指示在家收集樣本交回化驗便可。研究數據顯示,一次性大便測試偵測到大腸癌的靈敏度(sensitivity) 大概是八成。可是,以大便測試偵測息肉則不太準確,如偵測高危腺瘤(advanced adenoma)的靈敏度只有大概百分之二十至五十。如果大便測試結果是陰性,市民仍應每一至兩年再接受篩查。

大腸鏡較準確

另一個選擇是直接進行大腸鏡篩查。大腸鏡可以準確檢查大腸內的病變,同時可以切除息肉,預防大腸癌。可是,檢查前的清腸預備、檢查的不適和風險令不少人抗拒接受大腸鏡檢查。傳統清腸藥味道不佳,如果身體情況適合(如沒有嚴重腎病) ,可以用新一代清腸藥,會較易入口,而清理腸道的效果亦與傳統清腸藥相若。檢查會在麻醉下進行,病人一般不會覺得痛。檢查的風險包括刺穿腸道和出血,但是這些情況其實十分罕見。一般來說,如果大腸鏡檢查結果正常,十年之後才需要再做檢查。

這兩種檢查各有利弊,市民可向醫生諮詢,選擇適合自己的檢查。

林旭輝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香港大學

內視鏡中心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