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醫委會分拆方案投票值得鼓舞

上個月,醫委會就四個放寬海外醫生來港的方案進行投票,可惜全數被否決無法通過。事件再次使公眾將目光投向醫委會,紛紛質疑其表決罔顧公眾利益。不過,我依然對醫委會未至於完全失望,相信其在今個月就「第五方案」進行表決時,會有更完善的安排給予香港市民滿意的答案。

逐一表決 較易通過

眾所周知,現時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已面臨「爆煲」的警戒線,在此亦不再重新說明。與其讓前線的醫護人員每天做到體力透支,為何不能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限制呢?此乃國際的做法,亦符合社會大眾的期望。甚至乎,作為代表醫學業界的醫學會亦表明,會內的調查顯示有六成醫生贊成海外醫生可來港有限度執業,現時只需醫委會通過合適的方案。

於上屆政府討論改革醫委會的議案時,社會已有意見削減醫委會的權力,但當時只着重重整醫委會組成的架構,才沒有將相關方案提上日程。然而,經過上個月表決的一役後,建制和泛民均有立法會議員提出,可收回醫委會部分職權,以立法修例形式引入海外醫生。只是,如此大刀闊斧,又恐怕過於「不近人情」,一來影響到業界的「專業自主」,二來我相信社會還是對醫生們抱着一定的信心。

試想想,醫委會是應該向誰負責?答案應是既向業界也向社會負責,而兩者之間亦應不存在對立。故此,醫委會內既有醫生委員,又有業外人士(非醫生)的代表。經過去年的醫委會改革,業外人士增加至八名,但是只佔整體的四分之一,與外國業外委員佔有一半至三分之一的架構仍有距離。在數年前討論醫委會改革時,食衞局亦曾經透露,業外人士在處理醫療投訴時經常處於劣勢。

有業外人士指在聆訊的過程中,經常被醫生委員以醫學術語直接駁斥,情況極不理想之餘,亦都不符合公眾的期望。根據外國經驗,醫委會部分委員由國會議員或社會知名人士出任。如香港未來跟從做法,也許能對醫委會的醫生委員產生警惕作用,避免出現過分一面倒的壓力。

另一方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不樂見到近日的爭論朝政治化方向發展,醫委會應認真思考下一步需要走的路。社會留意到,上次醫委會否決完四個方案後,沒有委員承認曾投反對票,但「投票結果好誠實」,而亦有委員稱出現「技術問題」。在此,我認為毋須再深究是哪些委員投過反對票,因追究責任也是毫無意義,我們應該向前看。

醫委會指,將於今個月就「第五方案」進行表決,而業界亦就着政府意見,對方案進行「微調」,並聲言會通過決議。另外,有委員亦建議可分拆議案投票,亦即先就原則性問題進行表決,如「應否豁免海外醫生實習」;在通過後再提出不同方案逐一表決。如此,將能增加最後議案通過的機會,為紓緩香港醫療系統走下重要的一步。想到此,不禁令人鼓舞,因醫委會願意向前邁進,只希望他們不要讓市民再次迎來不必要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