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方案只換湯 醫醫相護難打破

看病難、看病貴已成本港社會一座大山,病人要麼小病拖到變大病、大病拖到變絕症,要麼為了醫病傾家蕩產。要從根本上扭轉失衡現象,大幅增加醫護人手刻不容緩,而放寬引入海外醫生則是最快捷途徑,奈何醫界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重重設限,單是豁免海外醫生實習已爭議不絕。

早前醫委會全數否決四個海外專科醫生考試後免實習安排的方案,激起輿論嘩然,在醫委會擁有七票的醫學會不得不拋出第五方案撲火,但因為綑綁年期長短不一,即海外醫生在醫管局做滿三年獲豁免實習期,受聘於衞生署或大學醫學院則需工作更長時間,被特首林鄭月娥批評為並非一視同仁,有矮化同行之嫌。醫學會日前再提出微調方案,不論是醫管局、大學或衞生署,劃一要求海外醫生在通過執業試後完成十八個月臨床工作,可獲豁免實習。

醫學會強調此方案「更簡單」,又指與當局已取得共識,相信下月醫委會表決時將夠票通過,一副仁至義盡的模樣。但食衞局隨即發聲明「打臉」,指並未就方案達成共識,局長陳肇始更直指「魔鬼在細節中」,因如何定義臨床工作並不清晰。病人組織則進一步質疑,衞生署醫生根本不會借調到公院或醫管局,難以符合十八個月臨床工作要求,微調方案換湯不換藥,最終又是原地踏步。

顯而易見,醫生團體為了平息輿論怒火,不得已就實習方案作出微調,但骨子裏仍然是一萬個不願意。正如立法會議員建議,香港應倣效新加坡的做法,設立認可外地院校醫學院名單,其醫科畢業生可免試來港執業,而非僅僅豁免醫生實習,這正正就是本港醫生最擔心的問題所在,一旦無條件豁免海外醫生實習成為第一步,下一步就有可能連執業試都被要求免掉。尤其以本港醫生薪酬之高,不難吸引海外醫生來港行醫,引入競爭的結果必然是打破壟斷、影響收入,這也是本港醫生往往將海外醫生與內地醫生畫上等號,企圖藉公眾對內地醫生觀感不佳來為諸多設限提供合理藉口。

但正如我們多次指出,放寬引入海外醫生並不等於打破本地醫生飯碗。本港人口及醫生比例之嚴重失衡,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香港平均每千人只有一點九名醫生,別說與美國的三點二名、英國的二點八名相距甚遠,就連新加坡的二點七名和南韓的二點五名也遠遠不如,結果造成市民看病大排長龍,公院排期數以年計,而私院收費則水漲船高,看病成為富人專利,基層病人難以獲得及時治療的機會。又因為公院人手荒無法可解,醫療事故長爆長有,各方最終都只能淪為輸家。

人們不明白的是,醫委會每年耗費千萬元公帑運作,所作所為卻與公眾利益背道而馳,港府明明有權修改醫生註冊方法,偏偏有權不用、無所作為,到底怕甚麼?林鄭自詡好打得,面對醫療霸權卻變成「鵪鶉」,寧不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