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推行的重建項目經常被批向發展商傾斜,罔顧公眾利益及本土文化。其中,有「囍帖街」之稱的灣仔利東街,重建後面目全非,變成豪宅及高檔商場。觀塘重建第五發展區中,逾百攤檔只有約一成回遷,加上附近豪宅即將落成,有立法會議員擔心舊商店消失,冀市建局預留空間予有關小店。
去年市建局的觀塘商戶意向調查顯示,逾五成人想繼續經營,退休結業的只佔百分之十二。市建局已向一百一十六個商戶發出特別賠償方案,當中八成半人接受方案建議,回遷的僅佔一成。即使市建局提供首三年半租津貼,不少商戶憂難以負擔昂貴租金。「預咗舊舖唔會做落去。」立法會議員譚文豪指,商戶搬遷後,需待一段時間才能搬回原址,部分會考慮退休,導致舊商店消失。他認為,市建局有義務提供空間予回遷商戶,「得一成都要做好佢,唔好大幅加租,趕走佢哋。」
另外,受重建影響,市建局於一四年特地安排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及協和街小販市場,搬遷到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惟新市場人迹稀少門庭冷清,譚文豪直斥市集「做得差」,建議新市集吸取教訓,增加懷舊項目比例,讓小店繼續經營,而非一式一樣的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