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概念上,深切治療部(ICU)是救人地,但近年有聲音認為可利用ICU資源照顧潛在腦幹死亡病人,提升低迷的器官捐贈率。然而,要家屬認定至親還有生機時「部署」捐出器官非人人能接受。一項公立醫院調查就顯示,不足四成受訪者支持ICU藉照顧潛在腦幹死亡病人以識別潛在捐贈者,但有醫生指,若把嚴重腦受損的瀕死病人送往ICU照顧,可增加器官捐贈率。
本港器官捐贈率一直低迷,瑪麗醫院一五年起成立外展隊,安排ICU醫護人員到內科病房為腦嚴重受損病人進行評估,至今經轉介的十九宗個案,有七名腦幹死亡病人捐出器官,令他人重獲新生。
到底藉ICU照顧潛在腦幹死亡病人以識別潛在捐贈者,家屬是否接受?瑪麗、聯合及廣華醫院於一四至一六年進行、訪問五百二十名ICU病人家屬的問卷調查就發現,過半數人認同ICU可支援及照顧潛在腦幹死亡病人,並為他們進行腦幹死亡評估,但僅不足四成受訪者支持藉此識別及評估潛在器官捐贈者。
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蔡雅穎亦承認,探討ICU是否應接收瀕死患者以支援器官捐贈屬很大突破,業界及醫管局對此未有共識,但希望問卷調查能引起公眾討論。她續稱,僅一半潛在捐贈者獲識別及轉介,若把腦部嚴重受損病人送往ICU,讓醫護廿四小時觀察,透過其維生指數等數據分析其腦部壞死情況,及早通知家人和保存其器官,可讓家人有更多時間考慮是否同意捐出至親器官。
現時醫護人手嚴重短缺,蔡認為若ICU要循該方面發展,必然要增加人手及床位:「帳面雖然用多咗資源,但每名捐贈者可救兩至三人,如果兩、三日無人捐器官,最終可能都要嚟ICU,所以長遠計係有助紓緩病房壓力。」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坦言議題難以取捨,一方面認同器官捐贈確可幫助病人,但院方應考慮ICU本身是救死扶危要地,因此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