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時間能換三隧分流空間?

特區政府最近連續幾個政策都引起市民反彈,上星期談了長者綜援提升年齡門檻至六十五歲,到今個星期派四千元的「關愛共享計劃」開始派表接受申請,不少市民吐槽手續繁複,沒有網上登記、要交住址證明、表格數量不足,甚至連區議員們都要充當填表專員,疲於奔命。政府由派錢不均到派四千元的補救措施,離地又擾民,這些都是典型政務官思維下的政策產物。

最新的一個例子,就是三隧分流方案。政府本來原定在剛過去的立法會大會,提出一個無約束力的議案,要求議員支持三隧分流,但政府看到形勢不妙,就暫時撤回議案,爭取時間來游說議員。政府這樣以退為進,可能是吸取了經驗,不再硬闖立會,也避免了議會與政府的進一步爭持對立,態度是值得肯定的。我們更希望的是,政府藉此「時間換取空間」,認真聽取各持份者的意見,凝聚最大共識來修改方案。

事實上,紅隧和東隧在早上繁忙時間的交通流量已分別超過原有設計容車量高達百分之七十七及百分之三十八,不論是駕駛者還是巴士乘客每一天都飽受塞車之苦,繁忙時間過紅隧動輒花上大半個小時,反而西隧則車流量較少,如果能吸引一定車流往西隧,理論上可望紓減紅隧和東隧塞車的情況,這也令不少市民期望西隧可減價,達致三隧分流的目標。

加隧道費 引發爭議

可是,據稱政府在花了大力氣下研究及跟西隧公司協商下,提出了一方面把紅隧和東隧加價至四十元,而另一方面西隧以政府補貼的方式減至五十元的荒謬方案。由於兩隧加價幅度驚人,不但令駕駛者難以接受,再加上政府過去交通流量評估並不可信,不少人更擔心該方案會將三隧分流變成三隧齊塞,原來西隧雖然貴,但作為快速通道的選擇也沒有了。此方案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爭議,議會上也只得十分少數的支持。

筆者認為整個三隧分流最大的敗筆在於閉門造車,政務官官僚精英心態表露無遺。政府雖一直強調這是最好的方案,任何的改動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但整個方案核心部分即隧道費的問題,從來沒有認真地與各持份者諮詢,不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公開或非公開的也沒有,只是單方面與西隧公司協商。

方案甫出爐,就硬銷沒有商量的餘地,這種專業官僚由上而下的態度和操作方式,實在令人吃不消。就算先不論方案背後有沒有科學論證,這次三隧分流方案也須要修改相關法例,如果推行前已料到分流效果是得不償失,甚或比現況更差,試問哪個議會代表會甘心為此作政治豪賭?

其實,這次政府撤回三隧分流議案,「最大功臣」不是陳帆局長,而是運輸署署長陳美寶,何以見得呢?陳美寶作為署長「英明領導」下的運輸署,由於事前評估不足,干諾道天橋及林士街天橋的路牌指示不清,導致中環灣仔繞道在開通後第一個工作天就出現了混亂情況,林士街天橋車龍更倒灌回西隧導致大塞車。新路開通都弄得混亂不堪,三隧分流如出現同樣如此影響市民的情況,市民對政府的交通流量估算又怎會有信心呢?運輸署這樣的表現,便成了壓垮三隧分流議案的最後一根稻草。

評估諮詢 缺一不可

長者綜援也好,三隧分流也罷,凡所有政策,特別是直接影響廣泛層面的,都要有周全的評估、充分的諮詢,畢竟出了問題就可能覆水難收。一個政府常要臨急補鑊,也會損害市民的信心。運輸政策不僅是一個技術層面的事,全港有逾六十萬輛私家車,影響背後數十萬家庭。既然政府已撤回議案,時間有了,要解困就要有新方案,否則最後白忙一場,徒添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