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森林中,不同動物商討以鬥快爬樹決定誰最厲害,當大象和鹿在拚命嘗試時,猴子轉眼間已完成挑戰,其他落敗動物惟有認命嘆息,甚至質疑自己能力。現今教育制度下,莘莘學子同樣被安排在劃一的賽道上競賽,彷彿學業成績就是衡量個人能力的唯一指標,成績不佳者往往因此自信受挫。為了讓同學找到自己的價值,有中學老師透過辯論活動,助旁人眼中的「問題學生」發揮所長,建立自信。
「有時都會畀同學標籤,不過只要做好自己,勇於承認錯誤,對自己都係一個交代」,看着眼前談吐得體、思想成熟的九龍塘學校(中學部)中五學生李冠賢,難以想像他過去曾是經常逃學,滿口謊言的「問題學生」。自從加入校內辯論隊,他學懂的不只是唇槍舌劍的技巧,更從教練的循循善誘下領悟到如何待人接物。
該校校長韓佩儀承認部分學生的學術根基略有不足,但辯論正是一項不講求學生成績和能力,只講求學生是否願意付出的活動。「同學喺辯論場上嘅風采,好難喺其他地方畀到佢哋」,韓深信成績不佳的同學,都需要一個平台證明自己,加上辯論中所知所得能夠用於學習,故全力支持校內辯論隊的發展。當問題學生遇上辯論,無論是準備辯題時要吸收海量資料,到鎮定地站在台上談笑自若,辯論員與導師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而他們更成功在過去多個大型比賽中,奪得冠軍獎盃作嘉許。
「我哋成日都同學生講,唔好諗住對手係名校、攞過好多獎,要覺得自己都有能力去挑戰佢哋。」辯論隊總教練孫政憶述,當初接手隊伍時,不少同學表現欠缺自信,因學界各大辯論賽事過往多由名校壟斷,孫和其他辯論隊導師只好不斷向同學「洗腦」,着他們信任自己的能力。
教授辯論並不簡單,要花長時間與學生開會,又往往改稿至夜深,導師們更要助學生發掘專長。「唔係個個都要做前鋒嘅」,孫政遇過一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由於學習進度及場上思辯反應較弱,故安排他負責資料整合,該同學最終不但妥當完成工作,更從中獲得成功感及自我認同。而現時隊中主力蘇家謙過去亦曾因學業表現不濟感到自卑,但自從在辯論比賽中表現出眾,讓他明白到「得把口」其實都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
每個人的強項和弱項都不同,儘管學業表現常被用作斷定學生能力高低,但眼前這群學生則成功在辯論台上證明自己。孫政盼同學不要滿足於此,「期望九龍塘(學校)辯論人有一顆永不停步、追求卓越的心!」
圖:吳啟偉
文:劉燁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