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回看多事之年 從量變到質變

筆者有一種直覺,在若干年後回看二○一八年,將是個充滿拐點之年,不少事都出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筆者謹立此存照,有待日後驗證我的直覺。

立會補選 港人醒覺

一切從今年兩次立法會補選說起。補選的緣起就是有人因不符合宣誓的法定規範而被法庭判定失去議員資格(俗稱DQ)所引發的,六個因DQ而懸空的議席,絕大多數人包括筆者原本也相信建制派只有機會在功能組別贏回一席,其餘五席根據過去的經驗,可謂是反對派的囊中物,所以當時不少評論指姚松炎被DQ轉戰直選是因禍得福;劉小麗本來不上訴又上訴,就是為了令九西兩個議席分開兩次補選,務求令反對派全取兩席。怎料獲建制派支持的候選人在九西兩次補選都勝出,第一次鄭泳舜有人認為他贏在顏值,姚輸在輕敵;第二次知名度不高的選舉素人陳凱欣竟贏了李卓人,就算李加上馮檢基的得票也輸給政治新丁,連票論的遮醜布也沒了。選舉生態出現拐點,反對派認為是本土派沒有出來投票所致,其實關鍵是愈來愈多港人醒覺了,不再被反對派民粹反智的政治宣傳伎倆迷惑,反而看清楚了反對派為反而反、一事無成的本質。

反對派不濟事,不等於市民會信任建制派和政府,這還要看政府能否把握時機,在民生問題上大刀闊斧。說到最重大的民生問題,始終離不開房屋和土地,政府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填海方案,加上收回棕地及發展粉嶺高球場等土地,並且回應了政黨多年來主張「公屋為主,居屋為副,私人市場作補充」的理念,將未來新建的公私營房屋比例改為七比三,也大幅降低新居屋售價以及跟私樓樓價脫鈎等,這既令蝸居一族看到上車的希望,也給市場清晰的訊息,就是政府有力主導土地和房屋供應,一改由發展商主導的被動局面,樓市在下半年也開始出現拐點,連跌三個月。筆者相信,只要政府堅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精神,困擾多年的房屋問題終可見曙光的。

彎道超車 得靠實力

香港發展求突破,與周邊地區融合是大勢所趨。一地兩檢通過、高鐵通車、港珠澳大橋落成,為大灣區的人流物流提供了基建支持,成功打造一小時生活圈,生活細節上例如中國鐵路「12306」網站接納港人用回鄉證登記,支持香港版的電子錢包,大灣區居住證政策等不一而足。這都見證着粵港澳大灣區深化落實的今年,讓更多的港人在國家的發展中,透過直接的參與獲得更大的機遇。大灣區的經濟動力火車頭為創新科技,香港作為國際化最高的城市之一,如何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與創科之城深圳進行深度合作,讓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項目也能追上國家的節奏,加快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轉型適應新趨勢,此為改變產業單一化的拐點。

說到深圳的創科,怎能不提華為。作為中國創科龍頭民企,年收益超過千億美元,是為「中國製造2025」的典範,不但手機成為全球第二大品牌,在多項通訊科技特別是5G技術上佔據全球領先地位。今年中美貿易戰爆發,美國不惜撕破臉皮,放棄自由貿易原則,劍指中國製造2025等創科產業,明刀明槍壓制中國和平發展,孟晚舟事件可謂一葉知秋,中美角力由此進入白熱化階段。

我國提出互惠共贏的國際關係原則,還是因美國霸權思維跌入「修昔底德陷阱」,兩強陷入惡性纏鬥,我們不能寄望美國立地成佛,要實現彎道超車還得靠自身實力,過了今年這個拐點,港人更要明白國家和香港是命運共同體的事實,決不能像一些反對派以為唱衰國家和香港便可獨善其身,深謀那蠅頭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