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談節日 論政治

近年內地興起「不過洋節日」之風,連帶十二月底的聖誕節也被遏制,早年內地還只是推廣聖誕之名、圖維持年底的消費熱潮,近年去聖誕節之風更盛,今年更有部分城鎮出現破壞商場裝飾及花卉的事件。最令人受不了的,還是有建議把聖誕改為毛誕以作慶祝。

先談「不過洋節日」之風,內地走開放改革之路四十年後,國家層面已極力改變洋為中用的政策,近年中、洋分界更加明顯,從意識形態到文化傳承,都不斷提倡中國人有自己的制度、中國人過自己的傳統節假日、中國人穿自己的禮服,甚至中國人信奉自己的宗教。

於是,百姓放甚麼假、穿甚麼衣(西裝還是中山裝)、拜何方神明,都有引導。有批評指,內地趕絕聖誕節是因為缺乏政治自信,此說不是惡意貶損,便是無知。

懂得中共政治哲理的人都明白,共產黨向來排拒一切神明,去除迷信叫了幾十年,對耶穌誕辰怎會有特別感覺?換作其他宗教的慶典,結果也一樣。何況,一力宣傳中國夢的執政者不願看到西洋產品凌駕中華傳統,開展這一波文化與生活方式的逆襲,與其說是政治不自信,莫如說是文化不自信更貼切。

只是這股去洋化的浪潮,卻被某些政治擦鞋族或守舊派大加利用,更拋出聖誕變毛誕的建議,圖為中國再增一個政治節日!不過,反對毛誕的聲音更為強烈,一是毛氏功過備受爭議,歷史長河還存在極大的評價變數,何況貿貿然以一個幾十年的本土政治人物,來取代一個逾二千年宗教人物的誕辰紀念,將來會否令無數中國人尷尬呢?

中華歷史上的偉人多得很,實在沒必要選擇十二月二十六日來慶祝,或者,文化自信的頭一條,應是去政治、去擦鞋、去意識形態,讓國人能夠過一個舒心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