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機器壞,不少人認為長者跌倒在所難免。但有專科醫生警告,跌倒並非單純的普通病症,更有可能是體弱的先兆;身體轉差或未被發現的疾病響起警號,導致體能走向下坡而未能自理。長者跌倒亦與個人性格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部分長者喜歡挑戰高難度,做一些抹窗企高等危險動作,亦有機會因服食的藥物分量不當所致。要成為「不倒翁」,先要尋求背後原因。
佛教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譚鉅富表示,根據本地研究,每年社區居住的十名長者中,兩至三人曾經跌倒,三成多曾跌倒的長者更是「常客」,一年跌倒數次,冬天衣物臃腫,跌倒更是常見。跌倒後的長者或需求診甚至入院治療,當中約七成的長者有損傷,少於一成有骨折,有半成長者跌倒後九個月之內身故。
跌倒可大可小,輕則撞傷,重則身亡。譚鉅富指要避免跌倒,必先尋求背後原因。他解釋長者隨年齡遞增,活動能力、靈活性、肌肉強度、視力及平衡力均下降,部分長者不願接受別人勸告,喜歡挑戰高於自己能力的活動,「有啲鍾意抹窗,以為自己做到,但抹抹吓腳仔軟;有啲本身需要使用拐杖的長者又突然唔用,危險意識差」。他又指長者如本身有中風、關節炎、認知障礙症、心臟病及腦部等疾病,均會影響活動能力下降。
佛教醫院一級職業治療師陳旭彪表示,改善家居環境亦有助防跌,「有長者喜歡慳電、導致照明不足;通道雜物太多,又沒有收好地上電線,座椅睡床過高,無法『腳踏實地』;廁所浴缸同樣過高,又或無借力裝置等,均有跌倒危機」。他建議長者如廁時使用坐廁輔助架;浴缸亦可加裝浴缸板或使用沖涼櫈借力,穿長褲時要坐下,並使用長柄夾,以免衝前失平衝。
要清楚界定跌倒成因,需要醫護人員協助篩查。譚鉅富指長者到醫療機構檢查或治療時,醫護人員應詢問長者過去一年曾否跌倒、次數及跌倒前後的情況,從而定出內在及外在因素,制訂相應的改善方案,如轉換調整藥物劑量、改善視力、體能訓練、衣服鞋履的改良指導及家居安全指引等。
本報與醫管局九龍中醫院聯網合作推出三集「不倒翁」系列,逢周六刊登,教長者實用的防跌及護骨資訊,做到老而不倒。
記者馮淑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