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競爭力跌跌不休 哀香江暮氣沉沉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科技發達的時代,也是競爭激烈的時代。近年在各種國際競爭力報告中,香港排名幾乎無一不跌,當中雖有各種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缺乏科研創新人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世界人才報告,香港排名急跌六級至第十八位,亞洲第一的地位被新加坡取而代之,正是一個明顯警號,香港不思進取,只能日益沉淪,遲早被時代淘汰。

港府短視 人才卻步

無獨有偶,香港城市大學日前也發表一份關於港澳及廣東省主要城市的科研創新綜合分析及展望報告,香港在科技人才、資金投入、發明專利等多項排名都遠遠落後於廣州及深圳。可見香港不僅僅是國際排名下跌,即使跟廣東主要城市比較也自愧不如。

除了以上兩份報告,過去一年香港在多項國際調查中的排名亦全線下挫,而且都被新加坡超越,包括: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全球數碼競爭力報告、上海交通大學的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澳洲會計師公會的亞洲城市競爭力報告、國際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機構的最適宜亞洲外派員工居住城市評分報告等,可謂「兵敗如山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曾是充滿創意及活力的城市,如今卻是暮氣沉沉,一蹶不振,到底是何原因?調查機構指香港公共教育投資不足,是導致人才缺乏的主因。其實,香港不只是教育方面投資不足,科研方面的投資更是杯水車薪。深圳每年科研投入超過GDP百分之四,而香港每年科研投入還不到GDP百分之一,這是多麼懸殊的對比。難怪深圳專利技術數目是香港的三十九倍,至於專利發明數目,香港在珠三角地區更是叨陪末座,連澳門都不如,寧不令人汗顏。

香港是富裕社會,港府從來不缺錢,教育和科研投入卻遠遠不如內地城市,足證港產官僚無知、自私、孤寒、短視。實際上,香港最大的問題不是缺乏科研人才,也不是吸引不到外來人才,而是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即使有人才也未必留得住。香港經濟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不是炒樓就是炒股,科研人才能有甚麼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近兩成半,如今降至百分之一左右,反觀服務業佔比則增加至九成以上,過於單調的產業結構不僅留不住人才,而且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樓價及租金高企、結構性失業、上流機會不多、貧富懸殊等等。

故步自封 坐而論道

儘管這些年港府提出不少發展大計,從董建華的甚麼港甚麼中心到曾蔭權的六大產業,從梁振英的把產業做多做闊到林鄭月娥的再工業化,無不說得天花亂墜,但到頭來依然一事無成。港府三年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揚言要把香港發展成知識型經濟體,並成為區內創新樞紐,可惜吹者自吹,三年來只是交了一張白卷。

事實上,香港根基紮實,家底雄厚,既有充裕的資金供應和廣闊的國際網絡,更有中央政策的支持和珠三角腹地的配合,只要腳踏實地,完全可以闖出一條新路。譬如,深圳已經成為亞洲硅谷,擁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技巨擘,既然香港要發展創科產業,為何不能借鑑鄰居的經驗,尋求合作機會呢?又譬如,珠三角已經走在時代前頭,成為全球電動車主要生產基地,既然香港要再工業化,為何不能與之配合,尋求電動車市場一席之地?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港府故步自封,一味坐而論道,即使機會來到身邊,也不可能把握。當然,社會泛政治化也是導致香港發展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周邊城市無不全心全力發展經濟,唯獨香港一心一意搞政治,整天內鬥內耗,互撕互咬,不沉淪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