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貧窮問題不可能靠政府的福利援助解決,但政府不加強福利援助,百萬貧窮人口的痛苦不能紓解,與這百萬人連接的更多社會人口亦會受牽連。社會不安,孕育出各種反社會的行為和文化,禍延至少幾十年,社會在各方面付出的成本更為巨大。而從民主公義乃至人道的角度看,富裕社會如香港,政府又坐擁超乎合理的儲備,面對貧窮問題或是視若無睹,或是只拿出小恩小惠來敷衍大眾,都不可接受。
不過,貧窮問題是深層結構因素造成。香港在二戰後也有貧窮問題,但工業化大致解決了貧窮,因為工業化提供就業與收入,製造業及相關的專業創造出的不止是資本家,更是千萬的中產階級。隨着工業化的進展,社會各方面改善轉變,更多知識型的中產階級產生出來,提供基層由勤奮帶來的社會向上流動,現時五、六十歲的市民,大都是經歷這樣的過程而受益。香港的問題在於產業外移空洞化,轉而集中金融(股市為主而非多元化的金融)和房地產,社會就業收入趨於兩極化。若非內地客來港旅遊,香港會出現大面積的基層失業。但隨着樓價上升,社會兩極化加快,中產下流化,基層再無上升機會,而在不斷飛漲的樓價壓迫下,生活日益困苦。假如沒有法定最低工資,貧窮會更廣泛。
香港的貧窮問題,其實與英國和美國差不多,因為都是走金融房地產化。英美非工業化並不徹底,但沒有中國資金和需求流入,都會趨於貧窮化。解決貧窮問題便要從轉變結構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