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八時許,荃灣這條不到三米闊的後巷總會熱鬧起來,一群長者排隊取籌後,有的找張椅子坐下,聊聊近況;有的幫忙切菜,準備素食店中午十二時開始派飯。該店老闆早年由新加坡回流返港,接手親戚生意後,寧願全家總動員,不辭勞苦清晨爬起床,仍堅持周一至周五每日派飯一百二十盒的傳統,為的只是讓有需要人士繼續得到幫助。
素食店尚未開始營業,已有數位老友記聚集,閒話家常,「阿叔上次話隻腳唔得,我今日帶咗支藥膏畀佢」,老闆何志賢笑言,老友記已熟知環境,懂得自己搬椅子及開風扇,有如餐廳員工一樣。他指,剛接手餐廳時人生路不熟,所有事只能一腳踢,靠媽媽每日到餐廳打點。何媽媽當時每日早上五時起床,由屯門坐頭班車到荃灣,到店後不停手切菜、落鑊煮飯餸,甚至幫忙疏導人流,「你只要諗住自己做得到,個天總會安排人去幫你。」
義工團隊隨年月慢慢壯大,有人早到負責洗菜,有人遲走幫忙洗碗,其中一個義工已經幫忙近兩年,起初亦只是輪候派飯的一員,眼見何志賢兩母子太辛苦,遂主動提出幫忙,「我見佢哋咁多嘢做,就問佢哋信唔信我,信就畀我幫手。」何媽媽表示,派飯使素食店漸漸變成一個小社區,與長者及義工更彼此成為朋友,「大家會傾吓偈,有啲熟人突然唔見咗,都會諗佢哋去咗邊呀?」生死從來不是個容易領悟的課題,離別令她更珍惜現有的相遇,深信派飯是自己的任務,多艱苦亦要堅持下去。
何媽媽坦言,製作一個飯盒成本不高,加上不時有善心人捐錢資助,每日送出一百二十個飯盒對他們經濟負擔有限。縱使曾被視為不懂經營生意老闆,何志賢仍毫不在意,「由一開始我哋就冇做過早市,拎嚟派飯,我真係唔知嗰三個鐘可以賺多幾多錢。」
餐廳每日提供一飯一餸,餸菜的調味及菜式均考慮到長者的身體狀況,多數提供豆腐等易咀嚼或清淡食材,採訪當日派發的餸菜正是素食版番茄炒蛋,不少老友記都大讚美味。何媽媽期望,長者不但能夠得到兩餐溫飽,更能在心靈上找到慰藉。
圖:甘偉倫
文:陳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