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實施四個月,科技公司及相關專才均狠批申請手續繁複。創新及科技局今年五月推出人才入境計劃,至本月批出一百三十九個人才配額,當中僅十二人已來港。有申請計劃的數碼港科技公司獲發八個配額,其中兩名來自西安及馬來西亞的人才延至上月才來港工作,二人均指計劃的申請手續欠清晰,例如學歷不符計劃規定的世界前一百間大學,需額外提交文件,但當局未有列明需要的文件詳情等。有立法會議員直指計劃反應未如理想,促請當局盡快檢討,包括放寬申請資格。
位於數碼港的鸚鵡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虛擬貨幣交易,目前有十五名員工,當中兩人經人才計劃來港。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秦敏指,其公司整體需要約三十名人手,但一直未能成功招聘,故六月申請計劃。
他指,當時該名西安同事應徵程式員,表現非常出眾,在公司提供的應徵試更獲滿分成績,較其他應徵者平均六十至八十分成績優良,惟他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該大學未有列入計劃規定的三個世界大學排名內,需提供其他有關技術資格等證明文件,但創新科技署的網頁未有列明所需資料,故需額外花時間遞交證明,最終約三星期時間始完成申請。
來自西安、透過該計劃來港的王澍,在內地有約六年資訊科技經驗。他直言遞交文件有一定難度,建議當局在資歷證明上提供例子,「舉例需要甚麼來證明工作資歷,可能(程序)更快一點」,整體申請時間亦應在一個月內完成。
同樣經計劃來港的馬來西亞員工陳清禮亦有感申請文件繁瑣,舉例指自己曾於台灣的初創企業工作,因公司倒閉而轉戰內地,但計劃需要他證明在台的工作經驗,「項目、團隊結束了,怎樣去證明這個時間點在哪一個團隊,這個困擾比較辛苦一點」。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認為該計劃反應較「博士專才庫企劃」遜色,因計劃未有如企劃一樣,獲政府提供聘請人手的津貼,加上計劃只供科技園及數碼港內的科技公司申請,促請當局檢討。他又認為現時業界面對人才荒,政府不應只依賴相關人才輸入計劃,亦應加強培訓本地人才。
記者廖國柱、何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