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特區政府施政無能,向來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林鄭月娥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也不例外,尤以吹到天花亂墜的「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最是劣評如潮。在高度政治化的社會環境下,填海造島阻力極大,何況有關計劃曠日持久,猶如財政無底洞。有人質疑林鄭是「臥底」,強推計劃無非「埋地雷」讓下屆政府焦頭爛額,雖不中亦不遠。
施政報告發表後,林鄭民望創下任內新低,已說明市民對「明日大嶼」絕不買帳。原因很簡單,港府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多個合共約一千七百公頃的人工島,別說最快也要十四年後才能提供首批房屋,遠水難救近火,實際上本港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加上反對派例必提出司法覆核和港府慣性蹉跎,十四年只是樂觀估計,最怕沒有廿年或更久都不可能成事,無殼蝸牛隨時等到死。建造成本不斷飆升,五千億元絕對不足以「埋單」,有政客形容「明日大嶼」是「明日大鑊」,萬億財政儲備隨時一鋪清袋,絕非危言聳聽。
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土地大辯論還未得出結論,林鄭已急不及待推銷填海造島,背後有甚麼非做不可的理由,令人疑問。回歸前,港英政府提出「玫瑰園計劃」,已被中方質疑有散盡本港財政儲備的不軌圖謀,今時不同往日,以港府執行力之弱、官僚之無能、監管之敷衍,推行一個比玫瑰園計劃更浩大、甚至是史無前例的填海造島計劃,絕難令人有信心,特別是港府充斥港英餘孽無間道,而「明日大嶼」勢必跨越多屆政府才能完成,要是有人埋地雷導致財政爆煲,香港勢必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可以說,這份施政報告無遠見、無眼界、無承擔,說是「廢的」也不誇張,單靠一個堪比海市蜃樓的填海造島「願景」說事,這不是望梅止渴,這是欺騙市民。正如有人指出,拓土建屋何須捨易取難、捨近圖遠,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得如火如荼,西九龍高鐵站又已啟用,港珠澳大橋亦在不久將來投入運作,大灣區發展潛力極大,只要港府向中央提出請求,租用或買下大灣區土地,將香港的金融、商業、教育、醫療、安老、綠化模式套入其中,為期五十年,敢肯定本港土地不足及其他社會問題必可迎刃而解。
這絕非天方夜譚。香港地少人稠,開發新土地資源刻不容緩,與其燒銀紙、浪費時間填海,何不在大灣區發展港人社區?只要有優良的醫療、教育、交通和就業配套,實行港式管理和香港法律,複製另一個金融中心指日可待。事實上,中央早就意識到吸納港人到大灣區的重要性,近日推出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已是一例,部分港人之所以裹足不前,最大考量是法制問題,要是有關土地實行港式管理,這些障礙將一掃而空,香港一旦成功融入大灣區,不難將香港優勢輻射開去,成為區內首屈一指的「大香港」。
中央說過,只要對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有利的事情,都會積極予以支持。當澳門早已向內地租用橫琴土地並全速發展,港府卻一味將眼光局限在香港境內,寧願激起無窮政治爭拗,也不果斷向中央開聲,最終必然是將香港競爭力斷送。更何況在內地買地或租地發展,成本隨時只及「明日大嶼」的一半甚至更少,一個可即時動工、即時實行且耗費不多的方案,不是比填海造島實際得多、划算得多、長遠得多嗎?
當然,拓土建屋必須多管齊下。香港已發展土地僅及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遠低於國際標準,有很多位於鬧市的閒置土地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也是本報一再強調「地從何來」是偽命題的原因。就以毗鄰大埔富善邨一幅佔地逾六公頃的土地為例,既有完善交通配套,又接近購物商場,更有無敵海景,一旦建成公屋,將可提供數千個單位,讓逾萬人居住,遠勝房委會接收的巖巉地皮。然而當局有眼不識寶,任由這幅靚地閒置最少二十年,而且全港類似的閒置地皮不在少數,單是廢棄校舍已有逾百間,一直丟空養蚊,淪為「鬼校」,簡直暴殄天物。港府有地不用,卻一味呻地從何來,還要打不切實際的填海主意,可謂咄咄怪事。
必須指出,林鄭雖然提出活化工廈並提供過渡性房屋,但相對於二十萬劏房戶以及近三十萬公屋輪候大軍,這種小修小補根本無濟於事。與其活化工廈如此瑣碎,不如重建全港多區工業邨,尤其是大埔工業邨。現時香港已沒有工業可言,許多工廈已經荒廢,大埔工業邨本來已被住宅群包圍,亦有完善交通配套,如將邨內建築物收購重建,煤氣廠及金管局印鈔公司則予以保留,既不影響重要機構運作,又能釋出大量土地發展,誰曰不宜?上述的大埔空置靚地亦在大埔工業邨附近,只要一併拆牆鬆綁,大埔絕對會有一番新氣象。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除了收回閒置土地、工業邨、新界棕地及農地,舊區重建亦是解決房屋問題的一大方法。可惜港府舊區重建缺乏全盤規劃,一味零敲碎打,逐樓收購的單棟發展模式無法提供教育、醫療、娛樂、休憩等配套設施,令舊區發展事倍功半。以土瓜灣而言,位處傳統商業重鎮尖沙咀及正在大舉發展的啟德新區之間,鄰近郵輪碼頭及九龍城碼頭,港鐵沙中線橫穿而過,堪稱市區難得的黃金地段,可塑性極高,只要做好整體重建規劃,不難由醜小鴨變天鵝,打造成有如藍田麗港城的超級社區。無奈港府眼高手低,土瓜灣重建拖至今日都是只聞樓梯響,令有識之士徒呼荷荷。
說到底,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回歸廿一年,港府拓土建屋毫無寸進,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既有反對派阻頭阻勢的外因,也有港府鼠目寸光、毫無章法的內因,有些官僚甚至身在漢營心在曹,根本不想香港好。要走出這個困局,必須有全新思維、廣闊眼界和無比承擔,如今有人拋磚引玉提出可行之法,足可借鏡,只是以林鄭施政假大空,一味被反對派牽着鼻子走,指望她帶領香港發展,恐怕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