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筆者在本欄指出,有藝人開腔力撐東大嶼大面積的填海計劃,遭受到鋪天蓋地的抨擊甚至抹黑,原因說得白一點,就是如果重新掌握土地發展主導權,就會觸碰到地產霸權的核心利益,現屆政府將面對比所有前任者更寒冷、更艱難的逆流,也是政治能耐的考驗。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發表其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雖則諸如往年的「派糖」措施欠奉,但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提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建議於大嶼山東面的交椅洲和喜靈洲對開中部水域,填海造地建人工島,涉及土地面積達一千七百公頃,比原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一千公頃的選項還要多。筆者相信這勢必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彈。施政報告話音未完,有人立即開動洗腦式的宣傳,甚至耍弄各種陰謀論,將填海計劃扣上「倒錢落海」、「耗盡儲備」、「只為新移民」、「環保災難」等帽子。
大多數市民都明白,香港嚴重缺地,市民住所又細小又擠迫又昂貴,新型經濟、文化體育、社會服務等各方面的發展,也因土地問題而舉步維艱。相比起在已發展地區逐寸逐分地乞地,收回或公私營合作發展棕地、農地,填海最大的好處是政府主導提供一大片新的土地,不用處理拆遷和補償,規劃彈性更大。這些道理都不難明白,但要爭取公眾廣泛支持,政府要打好輿論戰,與反對派爭奪話語權。筆者對政府要應對這場博弈實在有點擔心,希望在此建言幾點。
政府要理直氣壯,針對性反駁反對派不合理的質疑,因為若讓魚目混珠的人把謊言講一百次,就會成為真理。「耗盡儲備論」其實是最犯駁的,填海成本就算要數千億元,即每公頃成本為一、二億元,但回看香港近年賣地收入都過千億元,雖說新發展區公營房屋佔七成,但只要有小量土地撥作賣地作為私人發展,相信也可以收回整個計劃的填海成本,甚至進一步可收回當中的道路、大橋等基建的成本。政府要清楚說明,數千億元除了不是一次性支出,更是一項可以收回成本的投資,這還未說到創造的就業和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社會效益。
「只為新移民論」其實是反對派挑動社會矛盾的議題設定,也是他們慣用的轉移視線的偽命題。歷史告訴我們,壟斷資本家非常擅長把資本造成的問題矛頭轉移給弱勢的一群。香港是個自由城市,有人移民離開也有人定居香港,再說房屋需求殷切的主因,主要是家庭中子女長大成家立室,又或近年離婚個案增加導致分戶的需要,反而從內地新來港人士絕大多數都是居住在團聚家人的住所,未必對住屋構成大量的新需求。
至於環保議題,政府要盡早清楚解釋,新填海技術如何減少對海洋生態的破壞,甚至如珠海重塑橫琴一樣,既改善環境,又構建好新區整體節能系統,長遠更能保護環境。
「明日大嶼」計劃願景雖好,但始終遠水難救近火。政府要從實際角度去着想,在獲得新土地之前,先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以即時增加土地供應,從政治方面可以顯示政府無論是遠慮或近憂都有能力兼顧,從中爭取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和居於惡劣環境下的人的信任和支持,減少反對派的口實。新加坡政府就是不斷填海建新區,讓多數人輕易負擔得起樓價,長久地維持社會的幸福感、獲得感。
香港在貧富嚴重不均的今天,發展土地是分配社會資源的重要過程,政府要展現敢於抗衡既得利益財團的決心。過去特首多次推銷政策手法上都差強人意,搞到支持自己的人少之又少,反而助長反對派的氣燄。這次槍聲如雷貫耳,也考驗特區政府的政治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