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執筆之時,正身處蘇格蘭愛丁堡,參與立法會到英國及蘇格蘭議會的考察團,所謂聞名不如見面,雖然對英國有些政治理論早已認識,但這次英倫之旅,透過實地考察和與英國國會議員及政府部門交流,從中了解更多他們議會運作的經驗,最大的啟發莫過於英國人幾百年來議會政治承傳下來的政治傳統。

倫敦的歷史建築可謂五步一閣十步一樓,這都代表了英國的一段段歷史和背後的故事,世界上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的議會,都參考了英國國會的「西敏寺模式」。而英國國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會,現時英國國會的所在地就是西敏宮,它建成於中世紀,原本是皇室的寢宮,十九世紀經歷過大火災和重建,及後成為國會的會議場所、政治舞台。

英國國會大樓是哥德式的歷史建築,其中盡是各種維多利亞時代的裝飾設置,也有不同年代的皇室貴族、首相和將軍的雕塑和畫像。從玻璃畫透射出來的光線,以及所行通道的一磚一瓦,都提醒着身處其中者國會的歷史和莊嚴。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是下議院會議廳,室內面積小,議員們並肩而坐不但顯得異常擠迫,而且已成特色,更甚的是座位數目根本就不足以容納所有議員,當一些熱門議題提上議事日程,場內就會出現人滿之患,而議員們更有獨特的霸位方式。二是英國人對傳統的執着,為了盡可能保持歷史建築的結構,很多的房間還是沒有空調設備。

批英政客說三道四

英國人這種對傳統的執着,是有原則還是固執,乃見仁見智,但筆者相信箇中一定有其原因,更可以肯定的是,英國人對他們的政治傳統是感到光榮自豪的。由一二九七年的《大憲章》起,英國是第一個立法限制君主權力的國家、第一個發展現代議會制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實行君主立憲的國家。但英國人最感自豪的,是他們政治制度的延續性和穩定性,自十七世紀的光榮革命後,英國就奠定議會高於王權的政治格局,而在這框架下,議會逐步實現民主化。由於沒有急風暴雨式的政治改革,社會的穩定亦成為英國十八、十九世紀成功的關鍵,英國國內政治在循序漸進式的改良中沉澱智慧,成就了聞名於世的紳士式政治傳統。

這次訪問,我們拜訪了英國國會跨黨派中國組的議員,本人遇上了以上議院議員身份出席會面的前港督彭定康,並在他面前批評了英國部分政客在香港政治問題高調地說三道四,只會成為香港政治發展的絆腳石,希望他們少說為妙。隨團的反對派議員則批評英國在二○一五年曾呼籲支持特區政府的政改方案,是違反民主精神云云。在席的下議院議員Richard Graham回應時說,政治的關鍵在於「妥協」,政制向前走一步是好事。這正正體現了英國人務實主義和妥協藝術的政治傳統。

第二個考察的重點,是關於處理議員個人操守及嚴重行為不檢點的問題。由於英國議會對行為不檢或違反利益申報守則的議員,有禁止出席會議和扣減酬金的罰則,香港的反對派議員重複地提出問題,國會標準事務專員Kathryn Stone和下議院副議長Lindsay Hoyle不約而同地回應,議員參加議會就有責任遵守議事規則,副議長更說明扣酬金令議員要為犯規付上一定代價,令他們三思而行,是有效維持議會秩序的措施。

建立理性議會文化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單是上面的兩個問題,英國國會在處理議會效率和拉布問題,也有很好的解決方法,關鍵在於尊重制度和協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政治制度仍在發展階段,在追求民主化的同時,建立一套健康、理性的議會政治文化,實在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