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難為了將來的香港史家

筆者從事過歷史研究工作,常會為五百或一千年前的一些歷史謎團而煩惱,易地而處,我也很為將來研究香港史的學者擔憂,生怕他們面對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的特區社會,很難解讀得了。

歷史學者披閱材料,發覺此時此地的香港幾乎樣樣皆缺,產婦生育時,醫院床位不足;孩子求學時,好些學位如黃金般稀缺;成家立室後想求一個安樂窩,幾乎比登天還困難;嘗試創業,市面很多行業都難覓人才,勞工市場常有請人難之嘆;有病到醫院求醫,此地醫療事故頻仍,據說主因是病房的人手嚴重不足;老來想入住護老院,不少長者卻輪候到離世時也未能如願;離世了,就連體積僅一尺見方的骨灰龕位也十分難求,香港成了一處老無所依、死無所葬的地方。

史學家單是發現上述現象,一點也不會覺得稀奇,因為在歷史長河中,民不聊生乃常見現象,按理就一定是因為政府財政緊絀,赤字連年,在上位者巧婦難為無米炊,故惟有讓百姓過上苦日子。其時的學者定然馬上查閱港府收支帳目,事前更會信心滿滿地預計,見到的必然是一行一行赤字帳。

但結果一定讓學者們嚇傻了眼,他們對這一段香港史的分析真不知該如何寫下去。因為查看二○一七年的財務總結,香港財政儲備加外匯基金合共有兩萬多億港元,特區政府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政府之一。

一個地方防務穩定,安全有十足保障,而政府徒有金山銀海仍無法解決民生困窘之境,這情況在歷史上實在太罕見罕聞。所以,我寄語將來的史學界同業,放棄研究這段香港史吧,因為如此怪異現象,是任何人也難作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