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會用人者可天下無敵

《三國演義》打到最後,北方的曹家、西蜀的劉家、東吳的孫家都各自稱帝,後來曹家之魏國被司馬家所篡為晉並幹掉蜀吳,「三國歸晉」。

曹家集團的「創業老闆」曹操生前百戰艱難,雖然早已控制了漢室,但在「民意滔滔」之下堅持不稱帝,身份止於魏王。其子曹丕承繼魏王始逼退漢獻帝,連鎖反應乃劉備、孫權相繼稱帝。曹操在「實力」最強時雖然「順天應人」,堅不稱帝,但他死後,「不肖子」曹丕在「國力」大減時「悍然稱帝」,他在位多年碌碌無為。繼位的曹叡則更不濟,「好修宮室,制度靡麗,百姓苦之」,生活淫侈無度,「帑藏空竭」。

這時蜀漢昭烈帝劉備已死,在諸葛亮經營下國力益強,他老人家不忘先帝大志初心,要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策劃發兵攻魏。

曹叡雖淫侈,但還有腦子,他爺爺曹操、老爸曹丕還留下了一個不弱的治國班底:四大輔政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曹叡淫侈之餘也不忘要「治理整頓」軍國弱勢,掌控大局,「政自己出」,有所作為,對諸葛亮擬發兵來討,曹叡想「先發制人」,攻打西蜀。

然蜀道難,難於登天,親信孫資立即勸止,從歷史教訓、地理環境、實力對比、戰略平衡等方面痛陳利害,勸告曹叡對蜀方略應「靜守要衝」,令其知難而退。

曹叡接受了孫資的方略,且成為曹叡之後、司馬懿等與蜀爭雄的主要方略。後世史家評價,孫資之言定之於前,而拒諸葛、挫姜維,收效於數十年之後……魏有足智多謀之士,昏主用之而不危,故能用人者,可以無敵於天下。

今柳某整篇講史,要的就是最末這兩句話,此無論何時何地何人,皆現實意義非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