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一年,政府管治無能,社會亂象叢生,港人叫苦連天,本報特別設立「香港沉淪」評論版,一方面揭示亂象根源,全方位監察政府施政,同時讓社會各界就不同議題表達心聲,包括提出可行政策或建議,為現時紛亂不休的政治、經濟局勢,以及市民關心的民生議題把脈。
四電一腦徵費於今年八月一日開始實施,甫開始已有銷售商大幅加價,亦有電器被棄置街頭。雖然市民購買新電器時須支付回收費用,但由於歐綠保雙拳難敵四手,未能做到新貨到舊貨走「無縫交接」,反要消費者自行找地方暫存舊電器,除非願意多付錢請送貨商即時取走。市民買電器時已繳付一筆回收費,到送貨時隨時要再付一筆「取走費」,如此變相「雙重收費」,對消費者並不公平。
環保回收絕對是一個好理念,問題出於落實和執行方面。一直以來,回收廢電器這個行業由不同的持份者組成,包括前線「收買佬」、電器運送商、收集電器商、電器回收廠及出口商。近年內地和其他國家都限制舊電器進口,令業界明白不可能長期依賴出口廢電器來解決本地的回收問題。但政府全資興建一座廠房也不見得可一手包辦全港廢電器回收,「一勞永逸」的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
制訂政策除了要有明確目的,也要顧及實際操作上對業界運作的影響。首先,在回收物流方面,歐綠保的車隊不能應付所有舊電器的收集。雖然政府已提出三日的緩衝期讓歐綠保安排物流,但看來歐綠保仍吃不消。本來,其他業界持份者如「收賣佬」、電器運送商等都有條件「補位」,而且現時香港持牌的回收商有三家,但政府的資助只此歐綠保一家,這就有點令人費解。
如果政府想把處理廢電器「鋪天蓋地」推行,理應為整個業界設想,而不是以某一家公司作為單位來謀劃。歐綠保除了不用覓地斥資興建廠房,更獨攬每年兩億元的本地處理廢電器開支。這等於叫原有的其他回收商從此對回收廢電器「洗手不幹」,他們根本不可能再跟歐綠保競爭,業界回收廢電器功能難免此消彼長。
姑勿論由政府一手炮製這種壟斷是否有違一貫奉行的自由市場原則,畢竟不同行業有不同的生態和運作模式,有些特殊的行業或許可以因為壟斷而提升效率,但回收業是否能夠同一道理就有疑問了。畢竟未有壟斷之前的回收率已超過七成,效率不差,是否值得為了填補餘下兩成的缺口而去扶植另一家「大到不能倒」的企業,實在值得商榷。如果歐綠保真能夠一手包辦,那也罷了;但目前歐綠保運作效率差強人意,為這項政策的合理性打上一個偌大的問號。
現實就是香港每年生產七萬公噸廢電器,但歐綠保的廠房預計每年只能處理三萬公噸,不足一半。既然如此,政府又何必要在歐綠保身上「晒冷」,從而間接扼殺其他廢電器回收商呢?應該用兩億元去「造大個餅」,讓其他合資格回收商都可以得到資助,此舉或可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廢電器回收業,令整個行業的發展蓬勃起來。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有多個選擇,長遠而言或會減低回收的代價。無論如何,這些做法都較傾盡全力去資助一家能力有限的回收商更為合理。
這項政策令人擔心之處,就是業界的生態肯定從此改變,變好變壞仍是未知之數。本來業界的經營環境已經嚴峻,回收業利潤微薄,要投入的資本也不少,不屬於傳統觀念上經濟價值高的行業。但在全球環保風氣的驅使之下,回收業的社會地位變得日益重要,世上沒有一個大城市可以無視發展回收業。香港垃圾問題嚴重,港府當然想發展回收業,但現行的政策似乎不會打造一個欣欣向榮的經營環境。上面講過的壟斷是一個問題,還有的就是申請處理廢電器牌照及相關儲存電器牌照均十分困難,單是土地用途已為很多申請「落閘」。政府應考慮放寬牌照申請條件,讓更多持份者包括為前線「收買佬」、收集電器商、回收商加入收集鏈,紓緩現時市民回收舊電器所面對的窘境。